深夜12点的横店剧组,刘欢欢刚从一场暴雨戏的泥水里爬起来,湿透的戏服贴在身上,冻得嘴唇发紫,却不忘蹲下来帮场务整理被雨水泡皱的道具箱。旁边的小助理递过热姜茶,她笑着摆摆手:"没事,当年在大学排话剧,通宵排练是常事,这算啥?"
很多人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刘欢欢,是2022年的爆款网剧山海情里那个抱着课本、眼睛亮得像星星的乡村教师"马翠花"。有人扒出她的背景: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,没上过表演学校,却硬生生靠着一股"师范生的轴劲儿",在演员圈里杀出了一条血路。
从讲台到片场,她的"不务正业"藏着多少坚持?
在河南师范大学上学时,刘欢欢是出了名的"学霸+戏精"。中文系的课堂上,别人都在记笔记,她却举手:"老师,这段我能用表演的形式还原一下吗?"雷雨里繁漪的歇斯底里,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疯癫,她演得活灵活现,成了校园话剧社的"台柱子"。
但那时候没人想过,这个总抱着剧本泡图书馆的姑娘,以后会靠表演吃饭。毕业那年,她顺利考上老家县城的重点中学,成了学生们眼里"最会讲故事"的语文老师。白天讲课,晚上改作业,周末就躲在排练厅练声——这份"副业",她偷偷坚持了三年。
"那时候我妈总说,'好好的老师不当,非要折腾那些没用的'。"刘欢欢在采访里笑,眼里有光,"可我总觉得,讲台上的故事,和舞台上的故事,本质上是一样的——都是在用心传递情感。"
直到2019年,朋友帮她递了个网剧试镜机会,她抱着"试试就试试"的心态去了。导演看中她身上那股没雕琢过的"老师气",让她演一个下乡支教的年轻姑娘。为了这个角色,她提前半个月跑到了陕西的支教点,跟着真实老师一起上课、家访,把教案本上的批语都抄在了自己的台词本上。
没有流量加持,她凭什么在"颜值即正义"的娱乐圈立足?
进了娱乐圈,刘欢欢才发现自己是"异类"。没有科班背景,没有经纪公司包装,甚至普通话都不够标准,第一次进棚配音,被导演骂得狗血淋头:"你说的是河南话吧?这是全国播的剧!"
那晚她躲在被子里哭,第二天一早起来,打开河南师范大学的在线课程,把现代汉语重新学了一遍。之后半年,她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练声,跟着新闻联播练发音,把台词本翻得起了毛边。
2021年,她接了个小成本电影一条龙,演单亲妈妈。为了找感觉,她连续两周泡在菜市场,跟着卖菜的大妈讨价还价,看着她们给孩子的便当里偷偷加个鸡腿,自己躲在角落里哭戏。电影上映后,她被提名了"最佳新人奖",颁奖礼上她说:"我不是演员,我只是故事的搬运工,把普通人的生活,搬到了镜头前。"
现在的刘欢欢,片约越来越多,但每次选角色,她还是会问自己:"这个人物,像不像我当年班里那个总低着头的小姑娘?像不像我妈?"前几天,母校给她发来邀请,请她回去给学弟学妹分享"跨界经历",她笑着说:"我想告诉他们,不管做什么,千万别丢了大学时那股较真的劲儿——那是我们普通人,最厉害的武器。"
写在最后:
当娱乐圈都在讨论"流量""颜值"时,刘欢欢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:真正的演员,拼的不是脸,而是故事里的"人"。就像她在河南师范大学学的那句诗:"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"原来,每个认真生活的人,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,活成自己的光。
下次再看到"刘欢欢"这个名字,你会想起什么?是那个在泥地里跋涉的乡村教师,还是那个在讲台上讲故事的语文老师?或许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们记住了——原来,平凡如我们,也能把日子活成值得被看见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