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与横琴:这场“音乐与土地”的双向奔赴,为何能让全圈都跟着期待?

去年秋天,横琴的某个傍晚,海风裹挟着淡淡的咸湿味,吹过刚落成的“琴澳艺术中心”门前的梧桐树。66岁的刘欢站在门口,望着远处横琴长桥与澳门塔的剪影,突然对身边的导演说:“你看这月光下的琴键(指横琴海岸线的轮廓多段和音律相似),像不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?”

刘欢横琴

这不是第一次有人把横琴和音乐联系起来,但这句话从刘欢嘴里说出来,分量却不一样。这位在华语乐坛“封神”30多年的常青树,除了歌手、教授,近年又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横琴音乐产业的“引路人”。有人说他“不爱爱躺平”,偏要一头扎进南海之滨的热土;也有人好奇:见惯了大场面的刘欢,为何偏偏选中了横琴?

从“观众”到“参与者”:刘欢与横琴的缘分,早从十年前就开始埋线

刘欢横琴

很多人不知道,刘欢和横琴的第一次“亲密接触”,其实要追溯到2014年。那时横琴还是个“工地岛”,吊臂林立,尘土飞扬,但因为“粤澳深度合作区”的政策红利,已经有不少文化机构开始布局。刘欢受邀来珠海参加一场音乐教育论坛,结束后驱车经过横琴,随口问司机:“这地方以后会建成什么样?”司机随口答了一句:“听说要搞国际音乐节,说不定哪天您就来开唱。”

刘欢笑了笑,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。直到2020年,横琴新区正式提出“音乐岛”计划,要把这里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新“音乐地标”,有工作人员拿着厚厚一叠策划案找到他——当年司机随口一说的“音乐节”,真的被提上了日程,而策划案里最让人心动的一句话是:“我们不只想办一场演出,想建一个能让音乐生根发芽的土壤。”

这句话戳中了刘欢。他曾在采访里说:“我这辈子唱过无数场演唱会,但最大的遗憾,是看到太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找不到舞台,好的音乐作品藏在抽屉里见不了光。”而横琴给他的承诺,恰好能填补这个遗憾:这里有粤澳合作的政策优势,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便利,还有政府“每年投入上亿扶持原创音乐”的决心。

“音乐不是悬浮的,要长在土地上”:刘欢在横琴埋了三颗“音乐种子”

2021年,刘欢的工作室正式落地横琴。没有剪彩仪式,没有媒体报道,他悄悄带着团队来了,先是在琴澳艺术中心顶楼租了间办公室,每天早上七点到,晚上九点走,挨个走访岛上正在建设的音乐场馆、录音棚、音乐学校。

“他不是来当‘顾问’的,是来当‘学生’的。”横琴新区文化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记得,刘欢来调研时,拿着笔记本问得特别细:“这里的隔音材料用的是哪种?”“地下管线的设计能不能支持大型交响乐团的设备?”“年轻人想办一场Livehouse,审批流程需要多久?”

两年多时间,刘欢在横琴“埋”下了三颗关键的种子:

第一颗种子: “刘欢音乐创作实验室”

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工作室”,而是一个开放的创作平台。刘欢把自己珍藏的几十年乐谱资料都搬了过来,还邀请了一些年轻的音乐制作人入驻。他们不只写歌,更在做一件事:把岭南文化、澳门葡语文化、甚至潮汕音乐的元素,融合到流行、电子、古典音乐里。“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拿了一首融合粤剧念白的Rap给我听,我听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”刘欢笑着说,“这就是我想看到的——音乐不是孤立的,它得长在这片土地上,长在人的故事里。”

第二颗种子: “琴澳青年音乐人扶持计划”

刘欢自掏腰包设立了500万扶持基金,专门资助28岁以下的音乐人。申请人不限地域,但有个硬性要求:作品里必须要有“湾区元素”。去年,一个来自澳门的姑娘带着一首用葡语唱的妈阁庙的早班渡申请,刘欢听完当场拍板:“给!你的歌词里有澳门人的烟火气,这才是音乐该有的温度。”目前,这个计划已经孵化了36组音乐人,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横琴的Livehouse演出,还通过合作区政策,拿到了澳门、香港的演出机会。

第三颗种子: “横琴国际音乐周”

去年秋天,首届“横琴国际音乐周”启动,刘欢没当压轴嘉宾,而是抱着吉他,在舞台侧面和民谣乐队一起暖场。音乐周没有请流量明星,而是把国内外50多位独立音乐人、非遗传承人请到横琴,有来自新疆的木卡姆弹唱者,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唱人,也有来自葡萄牙的法朵歌手。他们在横琴的街头、海边、老居民楼里演出,观众不只是游客,还有当地的渔民、学生。“有个渔民大爷听完侗族大歌,跑过来问我:‘这些姑娘的声音,怎么像我们海边的潮水一样?’”刘欢说,“这就是音乐的力量——它能把不同的人、不同的文化,串在一起。”

为何是横琴?除了政策,更因为“这里的‘慢’,让人能静下来做事”

有人问刘欢:北京、上海的音乐产业更成熟,你为什么不去那里?他指着办公室窗外的一片红树林说:“你看这些树,根都扎在淤泥里,但长得直直的。横琴就是这样。”

在他眼里,横琴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:一是“政策红利”,粤澳深度合作区让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、跨境演出、资金流动都变得更顺畅;二是“文化包容”,这里既有岭南的市井气,又有澳门的葡韵风情,还有港澳接轨国际的视野;但更重要的是,这里的“节奏感”刚刚好。“不像一线城市那么浮躁,也不像偏远地区那么闭塞,”刘欢说,“你可以静下心来打磨作品,不用忙着赶通告、蹭流量。这种‘慢’,对音乐来说反而是件好事。”

尾声:当音乐与城市互相成就,会开出什么样的花?

今年春天,横琴的一所音乐学校里,12岁的小女孩陈雨桐正在练习钢琴。她写的第一首曲子,叫海琴路的风,灵感来自每天上下学路上的琴桥和海风。她的老师,就是从“刘欢音乐创作实验室”出来的年轻音乐人。

而在不远处,由刘欢牵头的“湾区音乐版权交易中心”正在筹备,未来,所有大湾区音乐人的作品,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登记、交易、维权。

刘欢说:“以前我总在想,音乐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?现在在横琴,我找到了答案——它能让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才华,能让一个渔民感受到文化的共鸣,能让一座城市因为有了温度而变得更美好。”

或许,这就是刘欢与横琴的故事:不是“名人与新城”的简单合作,而是“艺术与土地”的双向奔赴。当音乐在这里扎根,当梦想在这里生长,我们能看到的,不只是一座“音乐岛”的崛起,更是一个关于热爱与坚持的答案。

毕竟,当66岁的刘欢还在为年轻人的作品熬夜改谱时,这片土地,正用最温柔的方式,回应着所有的期待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