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欢凭什么能让厦门市政府三番五次为她"开绿灯"?娱乐圈和地方政府的"双向奔赴",早就不止流量那么简单了

上周六,厦门国际艺术中心刚落幕的"城市影像展"上,一个身影在VIP通道被认出——刘欢欢。没人想到,这位平时连微博都不常更新的歌手,不仅作为特邀嘉宾压轴上台,还和厦门市副市长一同揭开了"数字厦门"展厅的帷幕。更早些时候,她发起的"鹭岛童声"公益项目,居然拿到了厦门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;去年厦门马拉松,她担任公益跑形象大使时,市长亲自为她别号牌的样子,被现场拍下的照片疯传。

刘欢欢 厦门市政府

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和厦门市政府"同框"了。细扒才发现:短短两年,从文化活动到公益项目,从城市宣传到产业扶持,刘欢欢和厦门市政府的"交集密度",在娱乐圈里堪称罕见。不少人私下嘀咕:她到底凭的什么?是后台?还是资源?

先别急着猜"后台",先看看她为厦门做的这些"笨功夫"

刘欢欢 厦门市政府

去年冬天,厦门翔安区的养老院里,来了个穿灰色毛衣的女人。没带助理,没通知媒体,提着两大袋暖宝宝和亲手织的围巾,挨个房间给老人捂手。护工李姐后来跟记者说:"我们都以为是哪个老人的亲戚,直到她唱起茉莉花,老人才拉着我的手说'这是欢欢啊,我们厦门的歌星'"。

这不是作秀。刘欢欢工作室的后台能证明:光是2023年,她往厦门各区跑的公益行程就有17场——给山区孩子开音乐课,自己掏钱买了30把尤克里里;给渔民拍纪录片,跟着渔船出海三天,晕船吐到虚脱还在举相机;甚至连"数字厦门"展厅里的老照片修复,都是她牵线联系了母校美院的学生团队,义务熬了两个通宵。

"厦门不是'客户',是'根'。"她在一次采访里说过这话。1995年出生在厦门翔安,中学时就在鼓浪屿的音乐厅做过志愿者,大学考到上海音乐学院,但每年寒暑假必定回厦门。工作室的人都知道,她的行李箱里常年装着两样东西:阿嬷做的土笋冻,和一本写满厦门老街故事的笔记本。

政府为什么"选"了她?看看厦门这两年缺什么就知道

厦门市政府近年一直在推"文化强市",但头疼的是:有太多明星来厦门拍戏、开演唱会,大多是"捞一笔就走",真正愿意沉下心了解城市、参与建设的凤毛麟角。"刘欢欢不一样,"一位熟悉此事的政府工作人员私下说:"她不是来'借城市流量',是想给城市'添内涵'。"

举个例子。2022年厦门要打造"音乐之城",找过不少流量明星拍宣传片,最后选了刘欢欢。因为她在提案里没提一句"厦门多美",而是说:"我想拍街边阿嬷用闽南语哼童谣,拍渔民号子里藏着海的味道,拍鼓浪屿的老琴师弹了30年的同一首曲子。"片子出来后,没有宏大航拍,全是烟火气,却在本地社交平台刷屏——"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宝贝"。

更"戳心"的是她的"专业度"。作为厦门大学兼职教授,她给文旅局提的"音乐地图"建议,细化到"在中山路步行街设街头艺人考核点,让好声音有固定舞台";她牵头的"数字厦门"项目,不仅把老照片做成VR,还带着团队教社区老人用短视频记录生活——"政府要的是'政绩'吗?不是,是要老百姓觉得'这事儿跟我有关'。"

最难得的是:她把"政府合作"做成了"双向奔赴"

有人说,明星和政府合作,不就是拿资源、换通告?但刘欢欢和厦门市政府的故事,没那么简单。

市文旅局的公开报道显示,"鹭岛童声"公益项目,政府给了资金支持,但刘欢欢自己投了更多——她拉来音乐界朋友做导师,把自己的演出场地免费给孩子们排练,甚至把工资卡的一角和政府拨款绑定,专款专用。而在厦门马拉松中,政府需要提升国际影响力,她就把自己的人脉用上:邀请国际音乐人为赛事创作主题曲,带着公益跑团用多语种喊出厦门的口号。

"这不是简单的'你出钱我出力',"文化产业观察者张越说:"是双方在同一个目标下,各自发挥优势。政府要的是'落地性',明星要的是'价值感',刘欢欢恰好把这两者捏合得特别好。"

写在最后:娱乐圈和城市的"正确打开方式",或许早就变了

这些年,明星和地方政府的合作,总绕不开"流量"二字——拍个宣传片、走个红毯、发条微博,似乎就完成了"任务"。但刘欢欢和厦门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:当明星真的把城市"装在心里",政府也愿意给"有根的人"搭台,这样的"双向奔赴",比任何流量营销都更有温度、也更有力量。
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:刘欢欢凭什么让厦门市政府"青睐"?凭她把厦门当"家"的真心,凭她做实事的笨功夫,更凭她把"个人影响力"变成了"城市凝聚力"的能力。

毕竟,城市需要的不只是"代言人",更是"共建者"。而刘欢欢,显然摸到了门道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