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华语乐坛的"活化石",刘欢和杨坤绕不开。一个是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开拓者,唱红了弯弯的月亮好汉歌,连国际舞台都敢叫板"世界三大男高音";另一个是从酒吧走出的"内地乐坛一哥",用无所谓唱碎了一代人的心,却在综艺里因"32场""秋裤梗"成了热搜常客。同样在歌坛摸爬滚打三十年,一个被捧上"殿堂级"神坛,一个总在"实力派"和"流量咖"间摇摆,观众对他们的态度,像坐过山车——刘欢做什么都是"大师风骨",杨坤说什么都是"情商欠费"。难道这届观众,对"实力派"的评判标准,已经分裂到不能共情了?
从"校园歌手"到"歌坛定海神针":刘欢的"稳",是刻在骨子里的敬畏
1959年出生的刘欢,赶上了中国流行音乐最野蛮生长的年代。1987年,他在北京国际和平年音乐会上唱了世界在手中转动,西装革履的身影戳破了当时"流行=浅薄"的偏见;1990年,一首弯弯的月亮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声音醇厚、情感细腻的大男孩。可你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吗?后来采访他说:"唱完就怕,怕人家说'流行歌手不正经',赶紧回去啃音乐理论书。"
这份"怕",成了刘欢的底色。他敢在1998年央视春晚上唱好汉歌,把河南梆子揉进流行音乐,敢在2008年奥运会和莎拉·布莱曼唱我和你,用中文征服世界;但也敢在事业巅峰期,为了女儿的学习,整整十年几乎不接商演,连手机铃声都换成自己唱的摇篮曲。有人说他"退圈",其实他没退——他在北京音乐学院带学生,做的西方音乐史课成了B站爆款,学生们说:"刘老师上课讲巴赫,眼里都带着光。"
有人说刘欢"端着",可你看他最近参加声生不息,为帮年轻歌手改歌词,在录音棚熬到凌晨三点,眼镜上沾着咖啡渍都不在乎;和那英合唱相约一九九八,开口还是三十年前的味道,可最后一句突然眨眼笑:"现在唱这个,是不是比当年更懂'相约'俩字儿了?"这哪是"端着",分明是把对音乐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,活成了一种不动声色的浪漫。
从"酒吧驻唱"到"综艺梗王":杨坤的"野",是带着刺的真诚
比刘欢小12岁的杨坤,走的路完全是另一番光景。1991年,他揣着800块钱从内蒙古到北京,在酒吧唱别人写的歌,一唱就是三年。有次喝多了,他对着台下吼:"我写的歌,比这些破玩意儿强一百倍!"后来无所谓火了,他却在庆功宴上哭了:"写这首歌时,我在地下室饿得三天没吃饭,就想着'无所谓',别饿死就行。"
杨坤的"真",是刻在脸上的。2004年,他在音乐风云榜上甩话:"现在中国乐坛,没一个男歌手比我强!"把在场同行都得罪了;2013年,他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,转身太快把椅子撞翻,学员都懵了,他却理直气壮:"我这叫'情绪表达'!"后来上歌手,因为选歌纠结得直播掉泪,网友笑他"杨式委屈",他说:"我一个大老爷们,为音乐掉眼泪,怎么了?"
可这份"真",也给他惹了不少麻烦。他说"某些歌手对口型",被骂"蹭热度";他批评披荆斩棘的舞台设计"华而不实",被粉丝指"不懂感恩"。连穿什么衣服都能上热搜——穿得多了嫌"油腻",穿少了又喊"卖肉",后来他干脆自嘲:"我就是'秋裤哥',秋裤暖和,不扎人。"你看他在综艺里怼天怼地,可转头看他的演唱会,台下举着的灯牌写着"杨老师,我们懂你"。他的"野",哪是没情商?分明是被世界磨掉刺后,还在留着最后一口气给音乐较真。
"大师"和"梗王"之间,差的不是实力,是观众对"完美人设"的执念
为什么刘欢做什么都被夸,杨坤做什么都被挑?说白了,观众给"实力派"套上了"完美枷锁"。刘欢符合我们对"大师"的所有想象:学历高(中央音乐学院硕士)、作品硬(至今没人敢说能翻唱过他的歌)、人品稳(为环保发声、做慈善不吭声),甚至连发福都成了"接地气";可杨坤呢?他的"不完美"太扎眼:脾气冲、爱较真、综艺感爆棚,好像从没"端着"过。
但说到底,他们哪有什么高低?刘欢的"稳",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;杨坤的"野",是草根逆袭的倔强。一个像陈年的酒,越品越有味;一个像刚烤的饼,热气腾腾带着烟火气。观众一边喊着"喜欢真性情",一边又用"人设"绑架歌手,是不是有点拧巴?
就像杨坤在采访里说的:"刘欢老师是我前辈,我跟他没法比,但我是杨坤,我不是第二个谁。"刘欢也曾公开夸过杨坤:"这个小伙子嗓子有劲儿,敢说真话,现在歌坛太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了。"你看,真正的"实力派",从不会互相踩踏,他们知道歌坛大得很,容得下百般模样。
所以下次再看到杨坤上热搜被嘲,不如想想:三十年前,在地下室写无所谓的那个年轻人,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,带着一身刺,却眼里有光?而刘欢的"德艺双馨",也不是天生的,是把每一首歌、每一句话都拿捏着对得起观众的分量。或许,这届观众该学学——放下对"完美"的执念,才能听见音乐本身的力量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