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歌声里藏着多少人的青春,李芯逸镜头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角色?娱乐圈的“真香”为何总绕过他们?

提到“国民歌手”,很多人的歌单里还躺着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好汉歌;说到“实力派演员”,有人能一口气列出李芯逸的天下人家岁月风云,却未必能叫出她的全名。一个是乐坛公认的“活化石”,一个是影视圈“剧抛脸”般的存在——他们隔着音乐与影视的赛道,却在娱乐圈的浮浮沉沉里走着同一条路:不争热搜,不炒绯闻,把作品酿成了老酒,越品越有味。

刘欢的“不赶趟”:让音乐等一等流量

1987年,刘欢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,一身西装,一开嗓就是少年壮志不言愁。那会儿的他刚留校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,满脑子都是“怎么把歌唱得更像回事儿”,压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后来“华语音乐教父”般的存在。

刘欢李芯逸

后来火了,弯弯的月亮火遍大江南北,好汉歌更是成了刻在DNA里的旋律。但奇怪的是,刘欢从没当过“流量歌手”。别的歌手忙着上综艺、拍广告、接商演,他却把自己关在琴房里,琢磨着怎么用音乐讲故事。1997年为北京人在纽约配主题曲,他跟着编剧刘恒反复打磨歌词,一句“千万里千万里,我追寻着你”唱得荡气回肠,至今还被翻唱了无数遍。

有年轻记者问他:“刘老师,您现在会不会觉得以前的歌太‘土’?毕竟现在流行电子、说唱。”他乐了:“音乐哪有什么‘土’不‘土’,只有‘真’不‘真’。你要是为了火去追潮流,观众早晚会把你忘了;但你要是把真心唱进去,这首歌就能陪你一辈子。”

担任好声音导师时,他更像个“较真儿的老师”。学员想炫技,他会说“技巧是加分项,不是必选项”;学员选口水歌,他会劝“咱们能不能试试有点深度的歌?”有次学员问他:“导师,您现在还担心过气吗?”他指着舞台上的灯光说:“你看这灯光,照得亮的是台上的表演,照不亮的是台下的功夫。你把功夫下够了,光自然就找你了。”

如今30多年过去,刘欢的歌还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被年轻人刷屏:“小时候爸爸开车总听,现在我自己开车还在听”“考研的时候循环从头再来,真的撑过来了”。有人说他是“被耽误的段子手”,因为他总在访谈里说些大白话;但更多的人明白,他的“不赶趟”,其实是给音乐留足了生长的时间。

李芯逸的“不扎眼”:让角色自己说话

“她不是在演角色,是在‘活’角色。”这是很多和李芯逸合作过的导演给她的评价。

但在此之前,她是个“跑了8年龙套”的“老演员”。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,她演过少年天子里的静妃,像雾像雨又像风里的安琪,重案六组里的李璐——这些角色要么是戏份不多的女配,要么是“工具人”式的存在,但她从没敷衍过。

2008年拍天下人家,她演农村媳妇苏棉,为了找“农村人的劲儿”,提前一个月跑到山东农村,跟着大嫂下地干活、喂猪做饭,晒得黝黑黝黑。导演初期担心她“演不像”,结果一场“哭坟”戏,她蹲在田埂上,眼泪鼻涕一起流,连当地的村民都跟着抹眼泪:“这闺女,是真把自个儿当苏棉了。”

后来陆续演了岁月风云里的苗梅,独狼里的林秋雨,她成了观众眼里的“剧抛脸”——每次出场,你都感觉她就是角色本人,而不是“李芯逸在演”。有次拍民国戏,她为了演好姨太太的“柔弱”,刻意减重到80斤,结果剧组的人都担心她身体不行,她却笑着说:“观众看到的是角色,不是你的体重。”

这么多年,李芯逸很少上综艺,很少拍杂志,甚至连微博都几乎不更新。有记者问她:“您这样不‘刷存在感’,观众会不会忘了您?”她正在给角色做道具(她喜欢自己缝衣服、做道具),头也不抬地说:“演员的底气是角色给的,不是热搜给的。你让观众记住你的脸,不如让观众记住你演的人。”

去年有观众翻出她10年前的戏截图,说:“原来她在这部戏里演过这个角色,我都没认出来!”看到评论,她只是在朋友圈发了个笑哭的表情,配文:“挺好,角色赢了。”

娱乐圈最稀缺的“慢功夫”

刘欢和李芯逸,一个在音乐里“守拙”,一个在影视里“藏锋”,他们身上有种奇妙的默契:不追赶时代,却被时代追赶;不被流量裹挟,却被流量记住。

现在的娱乐圈,热搜分分钟能换,今天这个“顶流”明天就可能塌房;剧本流水线生产,演员换脸换得比衣服还勤。但刘欢的歌还在循环,李芯逸的角色还在被二刷——为什么?因为他们懂一个朴素的道理:艺术这东西,打的是“持久战”,比的是“真功夫”。

就像刘欢说的:“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你糊弄它,它就糊弄你;你掏心窝子对它,它就把你记在心里。”李芯逸也说:“演员像工匠,要把每个角色雕琢好,手里有活,心里才不慌。”

或许,在这个“快就是一切”的年代,他们用“慢”活成了娱乐圈的“异类”,但也正是这种“异类”,让娱乐圈有了点“人情味”和“艺术味”。所以下次再刷到热搜明星时,不妨听听刘欢的歌,看看李芯逸的戏——你会发现,真正的“顶流”,从来都是那些愿意“下笨功夫”的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