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为什么说刘欢和杨坤的这次对话,是娱乐圈访谈里最“刺耳”也最“过瘾”的一次?

当时光音乐会的镜头对准刘欢和杨坤时,很多人以为会是一场“前辈与后辈”的温情对谈。可两个小时的播出后,观众的评论区却炸了:“原来娱乐圈的真相是这样的?”“他们敢说这些,太不容易了。”

刘欢杨坤访谈节目

刘欢,这个在乐坛封神几十年的“活化石”,唱弯弯的月亮能让人眼眶发红,写从开始到现在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;杨坤,从无所谓的“沙哑嗓”到中国好声音的“转椅导师”,自带话题却总被说“耿直”。两个看似风格迥异的音乐人,坐在一起聊音乐、聊行业、聊人生,硬是把一场访谈聊成了娱乐圈的“内部解密实录”。

“现在的歌,怎么都听不得?”刘欢一针戳破行业的“虚假繁荣”

刘欢杨坤访谈节目

节目里,刘欢聊到现在的音乐市场,突然叹了口气:“你们有没有发现,现在能传唱开的歌越来越少?”他翻出手机里存着的歌单,“我儿子给我推了好几首‘爆款’,我听了一遍遍,就是记不住旋律。”

这话一出,杨坤立刻接话:“可不是嘛!我前阵子参加一个歌友会,后台全是年轻歌手,每个人都在说‘我的曲子很抓耳’,结果一上台,节奏跟流水线上下来的似的,全是一样的鼓点,一样的‘转调’。”

刘欢杨坤访谈节目

刘欢没停下,直接点出了更扎心的:“为什么?因为现在的音乐工业,太‘怕’了。写歌的人怕不好听,怕不能上热门,怕不被短视频平台选中,于是开始‘复制粘贴’——哪个调子火,就写哪个;哪个词儿上头,就用哪个。音乐成了‘商品’,而不是‘作品’。”

他顿了顿,拿起桌上的一张乐谱:“我当年写千万次的问,光前奏就改了三个月。不是为了‘讨好谁’,是想表达那种追寻的痛苦。现在的年轻人,还有几个人愿意花三个月写一首歌?”

这话像一把刀,直接剖开了娱乐圈的“病灶”:当KPI取代了初心,流量碾压了审美,音乐就成了“速食产品”。可问题是,观众真的吃这一套吗?

杨坤的“毒舌”,其实是行业里最稀缺的“真话”

如果说刘欢的“刺耳”是长辈的痛心疾首,那杨坤的“怼人”就是过来人的“直言不讳”。

聊到选秀节目,杨坤突然笑出了声:“你们知道现在的选秀导师最怕什么吗?怕‘没话题’。”他模仿着某些导师的语气,“‘这个孩子有潜力’‘要坚持梦想’——说来说去就这几句,跟念稿子似的。”

“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导师才合格?”刘欢问他。

杨坤收起笑容,眼神变得认真:“敢说真话。我当年在好声音,为什么总有人说‘杨坤凶’?因为我见过太多‘被流量毁了’的年轻人。有人明明唱功不行,因为粉丝多就能晋级;有人写歌全靠AI生成,却被夸‘有创意’。我要是不说,是不是害了他们?”

他提到自己带过的一个新人,那孩子唱功很好,却总被公司要求“写网红歌”。“我劝他‘别急’,结果人家转头就把我‘拉黑’了——说我跟不上时代。”杨坤摇摇头,“我能说什么?时代在变,但好音乐的标准,能变吗?”

这话让现场安静了。是啊,我们总说“娱乐圈浮躁”,可谁在推波助澜?是盲目的观众?是逐利的资本?还是那些“不敢说真话”的“过来人”?

20年行业差距始终难消?他们却找到了共同答案

节目快结束时,有人问刘欢和杨坤:“你觉得现在的年轻音乐人,缺少什么?”

刘欢先开口:“缺‘静下心来’的勇气。这个时代太快了,短视频15秒就能火,为什么要花一年写一首歌?”但话锋一转,“我最近认识了一个00后作曲家,他一个人租着地下室,天天研究古典音乐。我说‘你傻不傻’,他说‘我得对得起自己的心’。你看,这样的人,永远有。”

杨坤也笑了:“我前阵子合作了一个独立乐队,没有流量,没有资本,他们的歌在网易云上才几千播放。但当我听到他们的和声时,我哭了——那是现在音乐里最缺的东西‘真诚’。”

他看着镜头,突然说了一句话:“别管别人怎么说,写你想写的,唱你想唱的。只要你是真心的,总会有人听见的。”

那一刻,屏幕前的我突然明白:为什么这场访谈会让人“上头”?因为它没有制造“人设”,没有渲染“温情”,只是把两个音乐人最真实的想法、最尖锐的问题、最真诚的期待摆了出来。

在这个“假人设”“假数据”“假流量”满天下的娱乐圈,刘欢和杨坤用一场对话告诉我们:真正能打动人心的,从来不是“完美的话”,而是“真实的人”。

所以,如果你也觉得现在的娱乐圈“越来越没意思”,不妨去看看这场访谈。它会让你相信:只要还有人敢说真话、写真心歌,这个行业就还有救。

毕竟,观众的眼睛,从来都是雪亮的。不是吗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