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选歌比舞台更拼?刘欢杨坤的“歌单抉择战”,藏着多少乐坛人的“真心话”?

观众总盯着歌手飙高音时的破音、转音时的炫技,但有泡在音乐圈十几年的人都知道:真正的较量,往往在选歌桌上就已经分了高下。刘欢和杨坤,这两个名字在乐坛就像两本教科书——一个是大殿堂里的学术派,一个是大江南北的“老江湖”,两人选歌时的思路碰撞,比现场表演更让人琢磨。

刘欢杨坤的选歌赛

刘欢的“酿酒哲学”:好歌得经得起“回锅”

刘欢选歌,像老北京胡同里的酿酒师傅,对“粮食”(作品)挑剔得要命。翻他这几十年的履历,你会发现一个规律:他从不追“爆款”,只挑“有劲儿”的。1990年北京亚运会,唱亚洲雄风时有人建议他选更“燃”的流行曲,他却坚持用交响乐打底,说:“这种场面,得有厚度,不能一上来就干吼。”后来在歌手舞台上选玫瑰人生,别人劝他选首中文歌更“接地气”,他偏用法语的经典版本:“歌词翻译过来味儿就散了,得让原作的光透过来。”

刘欢杨坤的选歌赛

后台工作人员曾说过,刘欢选歌要过“三关”:第一关,旋律得让他“耳朵竖起来”,听完心里发痒;第二关,歌词得“扎心”,能让他想起某个具体的人或事;第三关,得有改编空间,“就像白布,得能绣出花”。弯弯的月亮他唱了快30年,每次编曲都有新变化,“老歌不是复制品,是和过去的自己对话,得让老听众听出新味儿,让新听众听出旧时光。”

杨坤的“导航法则”:好歌得让人“跟着走”

杨坤选歌,更像开着破吉普在戈壁找路的司机——不求风景多华丽,但得让车上的人都“坐得住”。2002年无所谓火遍全国,很多人以为这是运气,其实是杨坤对“普通人耳朵”的精准拿捏。那年他刚从国外回来,看到街上音像店放的都是情歌,就琢磨:“没人唱普通人憋在心里的话,我来。”歌词里“无所谓谁会爱上谁”的洒脱,正好撞上年轻人的苦闷。

后来当中国好声音导师,选歌时他总问学员:“你这歌,能让一个卖早点的大妈跟着哼吗?”有次选了个冷门爵士,他直接否定:“旋律绕得太厉害,观众抓不住耳朵,不是好歌,是‘炫技’。”但他也不是只选口水歌,让学员唱空城记时,他说:“这首歌得唱出‘孤独感’,不是哭腔是‘闷着’,就像下班后的地铁上,你挤在人堆里,心里空落落的——这种情绪,谁都能懂。”

两人“较劲”的真相:好歌没有“标准答案”

有人问刘欢和杨坤:“选歌到底该艺术还是通俗?”刘欢说:“艺术是根,没有根,花开得再艳也活不过冬天;”杨坤接话:“但根得长在土里,光埋在地下,谁来浇水?”

其实他俩从来没有真正“对立”。刘欢选歌看似“高冷”,但每当看到年轻选手唱原创,他会特意提醒:“别为了共鸣写口水词,好故事得有细节,比如‘巷口卖早餐的张阿姨’,比‘我很难过’更有劲。”杨坤看似“接地气”,却在节目里力挺过小众摇滚:“好音乐不怕小众,怕的是没人敢说真话。”

音乐人宋柯评价过他俩:“刘欢是‘灯塔’,照着远方的路;杨坤是‘路标’,告诉脚下的怎么走。两个都得有,乐坛才不会跑偏。”

看懂选歌,就看懂音乐人的“真心”

下次看综艺,别只盯着谁唱得更高、谁转音更溜——低头看看刘欢的歌单里,有没有“没火但值得被听”的歌;再看看杨坤选的曲子,有没有“能让人想起自己”的瞬间。选歌的较量,从来不是谁输谁赢,是让音乐回到它本该有的样子:能打动人心,能陪人走过一段路。

就像杨坤在后台说的:“咱们歌手,不是拿着麦克风喊口号,是拿着歌给人递纸巾——伤心时能哭,高兴时能笑,这就够了。”刘欢则端着茶杯补了一句:“递纸巾的同时,别忘了把纸巾擦得干干净净,这才是对音乐的尊重。”

这大概就是选歌赛里,最该被记住的“真心话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