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我们总说刘欢是华语乐坛的"活化石",唱出了千万次的问的苍茫,好汉歌的豪迈,可你真的知道,他手下的钢琴键,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吗?

提到刘欢,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跳出的或许是"声音磁性""实力唱将"这些标签,甚至有人打趣说"刘欢老师的头发,比他的高音还让人印象深刻"。但你仔细想过没——一个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教了十年乐理的老师,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拿过无数奖项的音乐人,为什么偏偏对"弹钢琴"这件事,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?

刘欢弹钢琴的人

钢琴不是"道具",是他音乐世界的"母语"

很多人看刘欢现场表演,总觉得他"弹钢琴像是在随手翻书":手指在琴键上跳跃时既不夸张炫技,也没太多表情,却能瞬间把情绪拉满。比如在歌手舞台上唱从头再来,前奏一起,钢琴的琶音像一声叹息,直接把人拽进歌里的故事里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这"随手一弹"背后,是四十多年的日日打磨。

刘欢弹钢琴的人

刘欢7岁学琴,那时候北京胡同里的孩子,要么学二胡要么学京胡,他偏要选钢琴。"那时候琴少,得去老师家排队,一练就是一下午,手指冻得通红还在按琴键。"后来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,主修的虽然是法国号,但钢琴一直是他的"第二专业"。毕业留校当老师,教的也是和声学曲式分析这类理论课,可每次上课,他总会先坐到钢琴前,把今天要讲的和弦、旋律"弹给学生听"。"音乐不是死的公式,得让耳朵先听见。"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所以对他来说,钢琴从来不是表演时的"道具",而是思考音乐的"母语"。写歌时,他会先在琴上把旋律"摸"出来,改歌词时手指会下意识地跟着节奏敲琴键,甚至给学生讲"什么叫情绪递进",他会直接弹一段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旋律,让你"用耳朵听"。

刘欢弹钢琴的人

"我弹琴不是为了炫,是为了让歌声长出翅膀"

有人问过刘欢:"你唱歌本来就那么棒,弹琴的时候要不要来点华彩段(炫技)?"他笑着摆摆手:"华彩段是给观众看的,我弹琴是给歌搭梯子的。"

他记得1990年第一次去央视春晚,唱世界需要热心肠,当时乐队编曲比较简单,他偷偷在间奏加了一段钢琴 solo,不高,也不快,就像朋友在你耳边轻轻说句"别怕"。结果播出后,导播打来电话:"老刘,那段琴弹得太好了,像给歌按了个温柔的开关。"从那以后,他慢慢明白:钢琴不是为了盖过唱歌,而是为了让歌声更有"依托"。

后来唱弯弯的月亮,前奏的钢琴旋律模仿了古筝的滑音,像把江南水乡的月色揉碎了铺在舞台上;唱喂鸡,他用左手弹出一个简单的跳跃音型,右手跟着节奏打个响指,活脱脱把农村老汉逗鸡的画面唱活了。最绝的是好汉歌,表面看是首豪迈的歌,可他在编曲时偷偷在低音区加了几个沉闷的钢琴和弦,"就像英雄背后藏着的江湖恩怨,不直说,但耳朵能听见"。

有次采访,记者问他:"有没有哪次弹琴,自己把自己弹哭了?"他想了想,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,写从头再来,那天的琴键特别凉,他弹到"心若在梦就在"那句,突然觉得手里的琴不是琴,是个能接住眼泪的东西。"弹着弹着,眼泪就掉在琴上了,分不清是水还是汗。那不是在弹琴,是在和歌里的人说话。"

"别叫我歌星,叫我'弹钢琴的刘老师'"

这几年上综艺,很多人发现刘欢变了——没那么严肃了,会开玩笑说"我这头发,是省下洗发水买谱子了",但只要一碰到钢琴,眼神又回到当年那个"较真的音乐老师"。

在同一首歌后台,有年轻歌手跑来要合影,他笑着说"来,先把你这首歌的旋律弹给我听听";在中国好声音,学员选了首冷门老歌,他直接走到钢琴前,把前奏重新编了一遍,"试试这段钢琴,像不像老电影里的阳光";甚至有次在直播间,粉丝问"怎么保护嗓子",他笑着说"少说话,多弹琴,弹琴的时候,嗓子能跟着琴一起放松"。

他总说:"音乐这东西,不是你嗓子多亮,弹得多快,是你能不能让听众心里'咯噔'一下。"现在还有人叫他"歌坛常青树",但他自己更喜欢另一个称呼:"弹钢琴的刘老师"。"老师"二字,不是因为他在大学教过书,而是因为他觉得,真正的音乐人,就该像钢琴的琴键一样,"踏实、耐用,能让每个靠近的人都感受到温度"。

你看刘欢弹琴,手指在黑白键上起落,像在和音乐对话。那不是表演,是一种习惯——就像吃饭要拿筷子,说话要带语气,他的音乐世界里,钢琴永远在。下次再听他唱歌,不妨闭上眼睛听听那些藏在旋律里的琴声,那或许才是最懂刘欢的方式——毕竟,能把自己活成"音乐活化石"的人,心里一定藏着一架从不关上的钢琴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