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那些说刘欢“全靠老天赏饭吃”的人,真的看过他脚上绑的沙袋、熬红的双眼吗?

提起刘欢,娱乐圈里几乎没人挑得出毛病——金句大师(好汉歌一开口就是经典)、音乐教授(中央音乐学院的“镇院之宝”、综艺里的“活百科”)、国民导师(中国好声音里带着笑意的“刘欢老师”)。可偏偏每次聊到他,总有人甩出那句“天赋型选手,学不来的”。

刘欢很努力

但你仔细想想,一个能把“天赋”玩出花的人,真的会只是被命运偏爱的“幸运儿”吗?

为了对得起“嗓子”,他把自己熬成“苦行僧”

刘欢很努力

刘欢的嗓子到底有多“开挂”?高音能冲到C5(帕瓦罗蒂的“high C”),低音沉得像大提琴,转音丝滑得比滑梯还顺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这张“金嗓子”早年差点毁在自己手里。

20岁出头时,他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读外语,为了组建乐队,天天泡在酒吧唱摇滚。嘶吼、熬夜、烟酒不离手,结果嗓子长了小结块,医生警告他:“再这么折腾,以后别想唱歌了。”

刘欢很努力

按理说,这时候该惜命了吧?可刘欢的反应是:从头练。他抱着一本意大利发声法啃,每天凌晨4点起床,在操场上绑着沙袋跑圈练气息——因为跑动时横膈膜起伏大,能更好地找到“丹田发力”的感觉。冬天零下几度,别人裹着羽绒服,他穿着单衣,边跑边“啊——咿——哦——”地吊嗓子,保安以为他精神出了问题,差点报警。

就这么练了三年,嗓子不仅恢复了,音域还拓宽了整整八度。后来他录弯弯的月亮,为了那句“夜色这么好”,短短五个字录了整整17版——不是唱不好,是他不满意那晚的情绪:“月亮就该有月亮的样子,不能像在挤眉弄眼。”

他敢在“顶峰”转身,因为心里有比流量更重的秤

90年代初,刘欢已经是华语乐坛的“一哥”,磁带销量破百万,演唱会场场爆满,找他写歌的导演能从北京排到海南。可就在这时候,他突然“消失”了。

没隐退,是跑去美国学作曲。当时很多人骂他:“翅膀硬了去镀金,忘本了吧?”可刘欢有自己的盘算:“咱们的流行乐,大多是‘进口歌填词’,能不能写出既有中国味儿,又能让老外点头的东西?”

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那几年,他像个“苦行僧”:白天上课,晚上在打工的中餐馆洗盘子,攒钱买琴。有次交作业,因为没钱进专业录音棚,他把自己反在琴行里,靠一个廉价麦克风熬了三个通宵,硬是把交响乐和京剧念白糅进了千万次的问。后来这首歌红遍大江南北,有人说“刘欢终于开窍了”,殊不知这是他用打工攒下的每一分硬币“磨”出来的。

更绝的是成名后。当所有人都劝他“趁着热度多接商演,早赚够一个亿”时,他却一头扎进大学教室,做了20年音乐老师。有学生问他:“刘老师,您都‘封神’了,还备课干嘛?”他指了指教室墙上的一句话:“音乐是棵大树,天赋是枝叶,根得扎在土里——土,就是对音乐的敬畏。”

“懒人”不配当“导师”,他偏要做那个“较真的人”

2012年,刘欢上中国好声音,被网友喊“佛系导师”——别的选手飙高音,他拍拍手笑;学员选偏歌,他点头说“好”。可谁也没发现,这“佛系”背后藏着多大的“较真”。

有个学员唱非洲时刻,节奏乱得一塌糊涂,刘欢没淘汰她,而是连续三天陪她练到凌晨。后来才知,这姑娘从没接触过非洲音乐,刘欢特意翻出自己收藏的非洲鼓点音频,一帧帧拆解,手把手教她“鼓点落在脚掌心,身体才能跟着晃起来”。

更让人心疼的是录制我是歌手时。他明明有“免战牌”(痛风发作,医生说必须静养),却硬是接了。为了不影响发挥,他演出前得吃四片止痛药,结束后腿肿得穿不上鞋。有次后台采访,他疼得龇牙咧嘴,却还对着镜头笑:“没事,观众能听到好歌,比啥都强。”

后来有人问他:“您都这年纪了,还这么拼图啥?”他挠挠头,露出孩子气的笑:“就图个踏实——睡觉时想起今天的演出,没砸刘欢的牌子,就能睡个好觉。”

天赋是“入场券”,努力才是“续命丹”

刘欢自己总说:“我嗓音条件算好的,但这世上嗓子比我好的多了,他们怎么没红?”这话听着谦虚,其实是句大实话。

娱乐圈从不缺天赋异禀的人:18岁就拿到金曲奖的新人,音准得像机器人的偶像,可最后能站住的,永远是那些愿意把“天赋”熬成“本事”的人。刘欢就是那个把“天赋”当成“入场券”,再用“努力”兑换“终身成就”的人。

他的脚上,绑过沙袋的磨痕;他的手边,堆满写满批注的乐谱;他的手机备忘录里,记着观众提的每一个小建议——“这句高音能不能再亮一点?”“这首歌开头加句口琴会不会更有烟火气?”

原来所谓“老天赏饭”,从来不是空降的礼物,而是你拼了命去接住它时,沾在手心的汗。

所以再有人跟你说“刘欢是天才”,你可以笑着回他:“天才也绑过沙袋,也熬过通宵,也痛得掉过眼泪啊——努力这事儿,不分天才,只分‘较真’和‘敷衍’。”

毕竟,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,不过是有人把“不容易”,活成了“日常”罢了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