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年“非典”最艰难的时刻,刘欢到底经历了什么?那些被时光掩藏的细节里,藏着怎样的力量?

2003年的春天,北京城被一层薄薄的口罩裹着,空气里飘着消毒水的涩味,连风都显得小心翼翼。那时候,我们挤在14英寸的电视机前,看新闻里跳动的数字,听医护人员沙哑的声音,而刘欢的声音,就像一束暖光,从好汉歌的激昂里透出来,从从头再来的温柔里漫出来——可你是否想过,那个用歌声陪伴我们的人,自己正站在“非典”的风暴中心?

刘欢得过非典

“那时候谁不怕啊?但总得有人站出来说话”

2003年4月,正是“非典”最肆虐的时候。北京确诊人数连日攀升,学校停课、商店关门,整个城市像按下了暂停键。刘欢那段时间,正卡在人生的一个转折点:他刚做完心脏手术不久,医生叮嘱他必须静养,可他却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。

刘欢得过非典

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他4月底在艺术人生录节目,穿着件厚厚的蓝色毛衣,声音比平时哑,但眼神亮得很。”后来节目组工作人员回忆,“有人问他‘这时候出来录节目,家里人放心吗?’他说‘现在大家心里都慌,我是唱歌的,这时候不站出来说话,还算什么歌手?’”

那时候,他和王菲、那英、孙楠等歌手一起,参与了抗击“非典”的公益歌曲让爱出发。录音棚里,每个人都戴着口罩,只能看见眼睛,但歌声却格外有力量。刘欢负责高音部分,唱到“伸出你的手,让我感受你的温暖”时,他突然停下来,跟工作人员说:“这段重录,我得把‘温暖’唱得再真一点——现在的人,太需要这个了。”

“被‘隔离’的歌声,比任何时候都烫”

“非典”期间,北京很多小区都实行了封闭管理。刘欢家在望京,有一次楼下邻居被确诊,整栋楼都居家隔离了14天。他后来在采访里笑着提:“那14天,我天天在家练嗓子,差点把弯弯的月亮唱成‘绕口令’。”

隔离没能挡住他的歌声。那时候没有直播软件,他就打电话给电视台:“能不能我这边唱,你们那边播?”于是,深夜的北京台演播室里,只有他和一个摄像师,他抱着吉他,一首接一首唱天地在我心千万次的问,唱完对着镜头挥挥手:“大家早点睡,明天又是新的一天。”

更让人意外的是,他还给当时坚守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写了一封信,夹在了一盒磁带里——里面是他翻唱的朋友。“朋友一生一起走,那些日子不再有……”信里说:“我知道你们累,怕,但请记得,有人在为你们唱这首歌。等你们回来,我请你们吃涮羊肉,多放辣子。”

“从‘非典’到新冠,他始终是那个‘靠谱的歌者’”

时间一晃过去20年,再提起这段经历,刘欢总是摆摆手:“都是过去的事了,不值一提。”可我们都知道,有些事,不会因为“过去”就消失。

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,他第一时间捐款200万,又和妻子推出了给天使的礼物,献给医护人员,还是那个沙哑却坚定的声音;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,他在朋友圈发了段话:“别慌,日子会好的,就像2003年那样。”配图是他年轻时的照片,手里拿着麦克风,眼里满是笃定。

有人说:“刘欢好像从不追热点,可总在关键时刻出现。”其实不是“不追热点”,是骨子里的那份“靠谱”——他总觉得自己除了唱歌,还该做点什么。就像他在歌手舞台上唱的从头再来,唱的是自己,也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:那些艰难时刻,是歌声陪着我们挺过来的;而那些愿意把歌声变成“力量”的人,我们永远不会忘。

如今再听刘欢的歌,总觉得多了层厚重的味道。那不是技巧,不是嗓门,是一个歌者在时代洪流里的担当——他唱“大河向东流”,唱的是英雄气概;他唱“天地悠悠”,唱的是家国情怀;而在“非典”最暗的日子里,他用自己最本真的声音,告诉我们:别怕,有光。

也许,这就是真正的“艺术家”:不只在聚光灯下发光,更在风雨来临时,成为那个为我们撑伞的人。而刘欢,用20年前的坚守,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人生课:所谓“榜样”,不过是“关键时刻,从不缺席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