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刘欢都下厨做红烧肉了?当‘歌坛常青树’系上围裙,我们到底馋的是饭还是人情味?”

要是说娱乐圈里哪位老艺术家能让人又敬又“馋”,刘欢大概能排进前三。舞台上的他,总穿着标志性的衬衫,嗓音一开就是“大河向东流”的雄浑,或是弯弯的月亮里的温柔,妥妥的“国家级音乐人”气场。可最近翻到他在综艺里的片段,却让人眼前一亮:系着沾了油星的围裙,举着锅铲翻炒,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的红烧肉,香气仿佛要透过屏幕飘出来——这哪是印象里不食人间烟火的“刘老师”,分明是个会为了一顿饭忙得热火朝天的“老饕”。

刘欢开饭

从“殿堂级歌手”到“厨房老顽童”:反差感藏不住的生活气

刘欢的“开饭”故事,其实早有端倪。在五十公里桃花坞里,他就曾承包过室友们的早餐:蒸包子、熬小米粥,煎蛋煎得边缘焦香,摆盘随意却透着股实在。有次杨紫饿了,他二话不说就钻进厨房,不多久就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,浇头是简单的葱花肉酱,吃得杨紫眼冒星光:“欢哥做的面,比五星级酒店还香!”这事儿传开,不少人才惊呼:原来这位叱咤乐坛三十多年的“歌神”,骨子里竟藏着这么烟火气的“做饭魂”。

刘欢开饭

后来在我们的客栈,他又成了客栈的“金牌厨子”。有次大家想吃北方家常菜,他直接上手和面、擀皮、调馅,包的饺子个头匀称,皮薄馅大,咬一口汤汁直冒。别人问他秘诀,他挠挠头笑:“哪有什么秘诀?就是记住家人爱吃啥,我妈当年包饺子,非得往馅里打半碗清水,说这样才‘抱团’,我一直记着。”言语间,不是什么大厨理论,反而是几十年家人围坐的温情。

红烧肉背后的“人生哲学”:慢火炖出时光味

刘欢开饭

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还是他做红烧肉的那段。镜头里,他把五花肉切成麻将块,冷水下锅焯水,捞出来用厨房纸吸干水分,再坐锅热油,冰糖慢慢熬成琥珀色,下肉块翻炒上色。整个过程不疾不徐,像在演奏一首慢板曲,锅铲是他的指挥棒,翻、炒、炖、焖,每个动作都有章法。有人问他为啥这么“讲究”,他一边盯着锅里咕嘟冒泡的肉,一边说:“着急吃不得好东西,这肉得小火慢炖,火候到了,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才对得起吃的人。”

这话听着,哪里是做饭,分明是说人生。从1987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一炮而红,到后来为北京人在纽约唱千万次的问,再到如今坐稳乐坛“常青树”的位置,刘欢何尝不是在用半生“慢炖”自己的音乐?他的歌从不追求一时的流,就像他做的红烧肉,总在慢火里熬出最醇厚的滋味——初听是旋律,再听是阅历,越听越懂“人生百味,尽在一唱一吟间”。

我们到底在“馋”什么?是饭,是人情,更是真实的温度

刘欢的“开饭”之所以能戳中这么多人,或许正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对“明星”的刻板想象。我们总以为站在聚光灯下的人,该是精致的、疏离的,可他却愿意把系围裙、颠大勺的样子堂而皇之地摆出来,还做得那么坦然——原来再厉害的人,也为一口热饭奔波;再光鲜的身份,也藏不住对“人间烟火”的贪恋。

有网友说:“每次看刘欢做饭,就觉得特别安心。好像再大的难事儿,吃上一碗他做的热乎饭,就能扛过去。”这话不假。他做的哪里只是一道菜,分明是“家”的味道,是“被在乎”的感觉:记得谁不爱吃葱,谁喜欢多喝口汤,谁小时候馋奶奶做的红烧肉,就尽量做得和记忆里一样。这种细节里的用心,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温度。

其实娱乐圈从不缺“厨明星”,有人秀刀工,有人摆盘仙,但刘欢的不同在于,他的“开饭”里没有“秀”,只有“真”。真实地对食物上心,真实地为他人忙碌,真实地把生活里的琐碎当成值得认真对待的事儿。就像他在歌里唱的“天地之间有杆秤”,那杆秤称的从来不是名利,而是对生活的热爱,对人情世故的体谅。

所以啊,下次再刷到刘欢系着围裙在厨房忙活,别光盯着锅里的红烧肉咽口水了——我们真正“馋”的,或许是他身上那份难得的“人间清醒”:再高的舞台,也抵不过一碗热饭的慰藉;再远的星光,也要落地生根在烟火里。毕竟,能把日子过成“诗与远方”的人,往往都是先把“一日三餐”炖得滚烫的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