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真的被“定型”了吗?你以为的他,可能连他的万分之一都不到

在娱乐圈,好像总有人逃不过“定型”的魔咒:唱高音的被贴上“高音炮”标签,演配角的一辈子熬不出头,就连才华横溢的音乐人,也难逃一首代表作“封神”的宿命。但刘欢,偏偏是个例外——当你以为他只是好汉歌里那个粗犷豪迈的汉子,或是好声音里戴标志性的黑框眼镜、一本正经讲音乐的导师时,他转身就掀翻了所有人的预判。

刘欢定型

从“流行天王”到“音乐教授”,他从未被风格绑架

80、90后的记忆里,刘欢是弯弯的月亮里那个用醇厚嗓音唱尽乡愁的青年,是千万次的问里用爆发力穿透岁月的歌者。那时候的他,是实打实的“流行天王”,专辑销量破纪录,演唱会场场爆满,连街边小店的音响都循环着他的歌。但你敢信?这个唱红了通俗歌曲的男人,骨子里却是个古典音乐的“头号粉丝”。

刘欢定型

他23岁就登上中央音乐学院讲台,34岁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,上课时从巴赫、莫聊到布鲁克纳,学生评价“听他讲两节课,胜过自己摸索十年”。有人问:“您教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?”他总笑:“音乐哪有那么多分界?好听、有情感,就是好音乐。”后来他真这么做了:为甄嬛传创作古韵十足的凤凰于飞,用京剧唱腔融合西方和声;为北京爱情故事写gone,又玩起了电子音乐的前卫实验。从美声到流行,从古典到跨界,他像音乐里的“跨界玩家”,从不被某一种风格定义,只被“好作品”本身召唤。

舞台下的“反差萌”:导师光环外,他是个爱吃涮羊肉的“北京爷们儿”

刘欢定型

观众对刘欢的“定型”,还藏在那个镜头里——他总戴着一副黑框眼镜,穿着简单的深色西装,坐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椅上,眼神专注地转动,按下按钮时那句“我选刘欢”,成了无数追梦人的灯塔。那时候,大家都叫他“音乐教父”,觉得他严肃、不苟言笑,像个高高在上的“学术权威”。

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舞台下的刘欢,是个爱说爱笑的“北京大男孩”。他曾在采访里笑称自己“除了唱歌,最爱的就是吃涮羊肉”,每次回北京必和好友聚聚,啃着烧饼,喝着啤酒,聊起音乐眼睛发亮,聊起生活更是滔滔不绝。有次拍综艺,他看到路边卖糖葫芦的小贩,两眼放光地跑过去买了几串,边走边吃,还分给工作人员,惹得导演直笑:“哪有教授这么贪吃的?”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“倔脾气”——早些年演出商想让他“炒作”,他直接拒绝:“我的歌是唱给耳朵听的,不是唱给眼球看的。”这样的他,哪里是什么“不食人间烟火”的教父?分明是个有原则、有烟火气的“老实人”。

被岁月“定型”?不,他用时间写了一首“沉淀的诗”

这几年,有人开始感叹“刘欢老了”:发际线高了,肚子大了,唱高歌时也不如年轻时那么“顶”了。2024年跨年晚会上,他唱好汉歌,声音依旧醇厚,却多了几分岁月的沉稳,弹幕里有人刷“爷青回”,也有人惋惜“嗓子不如从前了”。

可刘欢自己,却从不在意这些。他曾在节目里说:“人到了一定年纪,就该有该有的样子。年轻时拼声音是体力,现在拼的是对音乐的理解。”这些年,他减少了商演,把更多时间放在教学和创作上,带着学生研究中国民族音乐,把京剧、昆曲的元素融入现代音乐;他也开始分享自己的生活,晒自己和女儿的合照,讲起教育女儿的故事,眉眼间满是温柔。对他来说,“老”从不是退步,而是给音乐加上的另一种注解——就像陈年的酒,初尝或许不够惊艳,细品却有岁月的余香。

所以,刘欢真的被“定型”了吗?或许在大众的记忆里,他有无数个标签:流行巨星、古典音乐教授、好声音导师……但这些标签,从来框不住他那颗永远年轻、永远对音乐热爱的心。他就像一匹野马,从不被定义,不被束缚,只在音乐的世界里自在驰骋。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,不妨抛开那些预设的印象,静下心来听——你会发现,真正的他,从来都比我们想象的,更自由,更辽阔,更动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