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社交平台,总能刷到刘欢媚的名字。热搜上隔三差五挂着她,一会儿是“新舞台造型被批低俗”,一会儿是“粉丝怒脱粉回踩”,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。有人说她“媚得廉价”,有人喊“她只是做自己”,更有人翻出她三年前的选秀视频,说她“早就是靠媚出道”。
可奇怪的是,每次热搜吵得最凶的时候,点开她的工作室账号,看到的永远是公益vlog、练室花絮,或是她蹲在片场啃面包的照片。这个被“媚”字死死钉在舞台上的女孩,似乎总在努力撕掉别人贴的标签——可越撕,标签黏得越牢。
从“小透明”到“媚精标签”:她只是被流量选中了?
刘欢媚的起点,其实很“素人”。2021年她参加选秀节目星光工厂时,镜头给她的时长少得可怜,初评级镜头里,她唱跳俱佳,但没亮眼的记忆点,导师的评价也是“标准偶像,但少了点东西”。
转折点发生在第三次公演。那场她选了一首复古迪曲,舞台上的她换了作风——以前总是规规矩矩的齐刘海长直发,那晚烫了大波浪,眼线拉得又长又翘,跳舞时眼神全程黏着镜头,腰扭得像没有骨头,连指尖都在放电。
表演结束时,弹幕瞬间炸了。有人说“终于看到亮点了”,更多人骂“好油”“故意卖骚”。可就是这场“媚到骨子里”的舞台,让她从第20名一跃冲进前5,第二天的直接空降热搜第一:刘欢媚媚功了得,这舞台是给评委看的吗?。
“其实我没想那么多,”后来她在一次采访里苦笑,“那首歌本身就有挑逗感,我以前跳惯了甜风,想试试更成熟的感觉。谁知道镜头一扫,所有人都只盯着‘媚’看。”
从那天起,“刘欢媚”和“媚”就像长在了一起。团队似乎也发现了流量密码——接下来的商演,造型越来越“大胆”;直播时,她会故意对着镜头咬嘴唇;连发商务动态,都要配一句“姐姐今天有点魅哦”。粉丝为她欢呼:“我们家媚宝终于会营业了!”,路人却倒足胃口:“为了红真是什么都能做。”
当“媚”被双标:她只是没做“乖乖女”
可很少有人问:为什么男艺人穿紧身裤、眼神带点侵略性,叫“性感魅力”;轮到刘欢媚扭两下腰,就成了“低俗”?为什么其他女孩撒娇是“可爱”,她撩头发就是“钓系”?
翻翻她的黑历史,你会发现一个细节:被骂得最凶的时候,恰恰是她试图突破“媚”标签的时候。去年她演了一部小成本网剧,演一个内向的漫画家,全程素颜,台词不多,哭戏却让很多观众破防。可剧播期间,热搜词条是“刘欢媚演技僵硬,果然只会靠脸”。
还有一次,她在采访里说:“我不想只被定义成‘媚’,我也想让大家看到我别的样子。”结果第二天,营销号截了她说话时微微歪头的动图,配文“装什么清高,媚精就是媚精”。
“双标太明显了。”一位资深的娱评人私下聊起她时说,“娱乐圈对女艺人太苛刻了。你性感,说你卖肉;你清纯,说你装;你有点野心,说你心机。刘欢媚的问题可能在于,她太直接——她把‘媚’当成了一个武器,却没意识到,这个武器在别人手里,反过来会刺向自己。”
粉丝们也明白这点。所以当最近又有营销号发“刘欢媚舞台媚到惹众怒”的帖子时,粉丝的反常不是控评,而是po出她在练室练到凌晨的视频,配文:“媚不是原罪,努力更不是。她只是在用她的方式,告诉你们‘我能行’。”
褪去“媚”的她,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?
仔细看刘欢媚最近的动态,你会发现“媚”的痕迹确实在变少。上个月发了新歌,风格是慵懒的爵士,造型是简单的白衬衫牛仔裤,动态里写“这次想让大家听听我的声音,不是我的腰”。
她在一次直播里,被粉丝问“会不会担心以后不‘媚’了就没人气”,她沉默了很久,说:“我害怕。我怕没人看我的舞台,怕我的努力被当成理所当然。可更怕的是,十年后,别人提起我,只记得一个‘媚’字,记得那些被断章取义的片段。”
其实,娱乐圈从不缺被标签化的艺人。有人一辈子困在标签里,有人慢慢撕掉标签,找到新的可能。刘欢媚才24岁,她的路还很长。比起纠结“媚”是对是错,或许更重要的是:她有没有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?她有没有在每一次质疑里,变得更坚定一点?
就像她在选秀时唱的那首我:我就是我,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。只是有时候,烟火要穿过乌云,才能被看见光芒。
下一个热搜,或许不是“刘欢媚媚功了得”,也不是“刘欢媚翻车了”,而是“刘欢媚新剧演技封神”——你看,当一个人不再被标签定义的时候,反而可能迎来真正的“出圈”。
毕竟,这个时代缺的不是“媚精”,而是敢于不媚、也敢媚的,真正的“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