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内娱的赛道总能蹦出不少“意外”选手——有人靠颜值杀出血路,有人靠综艺刷足存在感,可偏有人选了最“笨”的路:顶着“女团出身”的光环,硬是在镜头前把“边缘感”熬成了“记忆点”,刘欢婷,大概就是最让人“打脸”的那一个。
一、选秀末位出道,她手里攥的“底牌”不是人气
2019年的青春有你1至今被不少观众称为“内娱选秀质量巅峰”,但翻开当时的最终排名,排第17位出道的刘欢婷,几乎是最不“讨喜”的那一类。没有绝世神颜,舞台表现力不说差,但也算不上惊艳,镜头给到她的时长少得可怜,初评级时的爱你片段甚至被网友吐槽“像在划水”。按理说,这样的选手就该是“出道即巅峰”的反面教材——毕竟选秀圈里,没热度没记忆点的“中位圈”艺人,糊得总比红得快。
可偏偏,刘欢婷没糊。女团活动结束,当队友们忙着接综艺、拍广告、维持“人气妹妹”人设时,她悄没声儿地报了个表演班,开始跑组试镜。有次采访被问起“当时不怕被遗忘吗”,她咧嘴笑笑:“怕啊,但总不能光怕就不做事吧。我知道自己唱跳不是最顶尖的,但演戏这事儿,好像‘笨’一点的人,更能钻进去。”
现在回头看,那套被她称为“笨办法”的表演课笔记,成了她后来撕掉标签的“秘密武器”——密密麻麻标注着“微表情分析”“不同哭戏的呼吸方法”,甚至还有“和对手演员搭戏时如何用眼神互动”的小技巧。这些没有镜头记录的“笨功夫”,成了她后来在剧组“扛台词”“飙戏”时最硬的底气。
二、网剧“镶边”配角,她没流量却赢了好口碑
2021年,刘欢婷接到人生第一个“有名字”的影视角色——一部S级古装网剧里的小丫鬟“翠儿”。戏份加起来不到10分钟,台词没几句,连特写镜头都屈指可数。按圈内规矩,这种角色“纯属于混脸熟”,演完没人在意很正常。可刘欢婷偏把“镶边”演出了“主角感”。
那场戏,翠儿因为打碎了主子最爱的茶盏,被罚跪在雨里。剧本只写了“瑟瑟发抖求饶”,刘欢婷却提前去观察了现实中犯错的人——那种咬着嘴唇不敢哭,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的倔强;那种明明害怕得要命,却还要抬头辩解一句“我不是故意的”的梗着脖子。播出后,弹幕里突然冒出不少“这个小丫鬟比女主还戳我”“看哭了,她眼泪里有故事”的评论,连导演在庆功宴上都特意说:“欢婷拍戏有‘灵气’,这种灵气不是天赋,是她‘较真’较出来的。”
从那以后,“刘欢婷是谁”开始被更多人记住。她接的角色越来越“稳”,却不是那种“大女主”“大男主”的爽文角色——是余毒里为复仇隐忍多年的医女沈七,前期唯唯诺诺连眼神都不敢对上人,后期黑化时一个抬眼里的寒意让全网“起鸡皮疙瘩”;是小巷人家里市井气十足的“王小芳”,一口方言和粗布衣裳,把“胡同串子”的泼辣和仗义演得活灵活现。有次采访被问“为什么总接‘非典型’角色”,她说:“我不怕角色不讨喜,就怕角色‘没筋骨’。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好演员,得让角色自己‘立’起来。”
三、撕掉“女团标签”?她用“不争”赢了“长久”
娱乐圈从不缺“转型”的艺人,但能真正撕掉旧标签的,寥寥无几。尤其是从唱跳舞台到影视镜头,中间隔的不仅是表演技巧,还有观众固有印象的那道坎——“女团出身=演技差”,这句潜规则,刘欢婷出道时就被贴上了标签。
可她似乎从不在意“标签”这回事。拒绝用“前女团成员”的title固粉,采访被问起这段经历,总笑着说:“那段经历很重要,它教会我‘努力’和‘坚持’,但现在我想做个‘专注演员’的刘欢婷。”不炒作、不撕番、不碰“拉踩”的戏码,甚至很少在社交营业,微博里除了作品宣传,就是练功的日常、看书的笔记,偶尔发张素颜自拍,配文“今天台词练到口干舌燥,但‘沈七’的情绪终于找对啦,开心”。
这种“不争”,反而让她在浮躁的娱乐圈里活出了“反差感”。当其他艺人忙着“固粉”“提咖”时,她愿意在剧组待三个月打磨一个小角色;当综艺邀约不断时,她会选择“闭关”去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。有次和合作演员聊天,对方说:“欢婷你这样不‘冲’,会不会错过很多机会?”她想了想,回:“机会这东西,来了就抓,没来就攒着。攒着攒着,说不定就成了‘真的’。”
如今,刘欢婷的名字,已经很少和“女团”“流量”绑在一起了。豆瓣上,她的作品评分越来越稳,粉丝群里的讨论从“她好美”变成了“她这次的眼神戏绝了”;经纪人偶尔会跟她说“可以适当营销一下‘演技派’人设”,她却摇头:“演技是演出来的,不是喊出来的。等观众自己说‘她是好演员’,那才叫真本事。”
说到底,娱乐圈从不缺“一夜爆红”的故事,却缺愿意“慢慢熬”的真心。刘欢婷没走捷径,却硬生生用“笨办法”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——从选秀边缘人到演员刘欢婷,她撕掉的何止是“女团标签”,更是这个时代对“速成”的执念。或许对真正的艺人来说,流量是阵风,作品是根,而能把根扎进土里的,从来不怕等风来。只是不知道,下次再看到她的角色时,我们会不会忘记“她是女团出身的”,只记得“她是个好演员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