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那个被刘欢“藏着”的学生,如今为何要公开谢恩?

最近,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在音乐圈悄悄传开。写信的人叫李默,不是什么顶流明星,连在大众视野里都算不上“脸熟”,可他却用最朴实的文字,把那句“谢谢您,刘欢老师”说了无数遍。这封信没炒作,没通稿,却在音乐从业者和刘欢的学生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——毕竟,那个在歌手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总显得“高冷”的刘欢,原来藏着这么多温暖的故事。

刘欢学生感谢刘欢

从“跑调考生”到“音乐制作人”:他差点被自己的“紧张”毁掉

李默第一次见到刘欢,是12年前的冬天。当时他还是个刚从外地来北京考音乐学院的高三学生,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报了北京音乐学院的声乐系,考官里,坐着早已是业界权威的刘欢。

刘欢学生感谢刘欢

“我唱到第二句就跑了调,当时脑子一片空白,站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李默在信里写,“我以为完了,毕竟那么多考生,音准是最基本的。”可就在他准备鞠躬离开时,刘欢突然开口:“别着急,深呼吸,重新来一遍。音准可以练,你对这首歌的感觉,难得。”

后来李默才知道,刘欢那天特意让其他评委暂停,听了他把整首歌唱完。“他说,‘我不光听音准,更听你是不是在用心唱歌。你这个年纪,能把流行唱出点叙事感,不容易。’”这句话,成了李默报考北音的“救命稻草”——他本来已经想着回老家复读,却因为这番话,咬着牙在北京留了下来。

刘欢学生感谢刘欢

刘欢的课堂:没有“标准答案”,只有“找到你自己”

考上北音后,李默成了刘欢的学生。他原以为,刘欢这样的大咖上课肯定会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,没想到第一堂课,刘欢却笑着说:“我这里不教‘成功学’,只教‘别跑偏’。”

李默记得,有一次他模仿某位流行歌手的唱法,刘欢听完没直接评价好坏,反而问他:“你唱这首歌的时候,是想表达什么?是喜欢他的技巧,还是歌词里的故事?如果连自己都不信,怎么让别人信?”还有一次,李默为了追求“高音”,拼命用嗓子喊,刘欢当场按住他的肩膀:“嗓子是乐器,不是工具。好音乐不是‘喊’出来的,是‘流’出来的,像水一样,能淌进人心里才行。”

这些话,李默当时似懂非懂,直到毕业后自己做了音乐制作,才慢慢品出味道。“现在市面上太多‘套路歌’了,编曲、旋律都差不多,就是因为很多人只想着‘怎么红’,没想着‘怎么真’。刘欢老师当年教我们的,就是守住这份‘真’。”李默在采访中说,他工作室的墙上,一直挂着刘欢写给他的一句话:“别怕慢,怕的是把路走歪。”

“他从不夸我们‘未来可期’,却总在我们快撑不住时递上一杯热茶”

做音乐这行,李默没少碰壁。刚毕业那年,他写的歌被唱片公司pass了十几次,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“火了”,他开始自我怀疑,甚至想过转行。

“有天晚上我在工作室哭,突然收到刘欢老师的消息,‘来我家,我炖了汤。’”李默说,刘欢从没问过他“最近怎么样”“是不是受挫了”,只是和他聊天,聊自己年轻时跑商演的经历,聊音乐圈的“浮躁”与“沉淀”。“他说,‘这行就像爬山,有人搭缆车上了顶峰,有人一步一步爬,你看的风景不一样,踩的地基也不同。但只要你喜欢爬山,总有一天能到你想去的地方,只是别急着放弃脚下每一步。’”

那天,刘欢没多说什么“大道理”,却让李默彻底放下了焦虑。后来,李默写的歌曲老街火了,不是靠炒作,是因为歌里写满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——“卖糖葫芦的吆喝”“修鞋匠的板凳”“奶奶手里的蒲扇”。有记者问他“灵感来自哪里”,李默想起刘欢的话:“是老师当年让我学会观察生活,音乐不是飘在空里的,是长在土里的。”

为什么是“藏着”的感谢?因为他们懂刘欢的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

李默的感谢信之所以没引起“热搜式”关注,可能和刘欢的性格有关。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学生,哪怕有的学生成了歌坛大咖,他也只在采访里淡淡一句:“他是我学生,后来自己走得很远。”

可事实上,刘欢的学生里,像李默这样“被照亮”的不在少数。有位音乐剧演员曾提到,刘欢为了帮她改一个角色,陪她排练到凌晨,第二天还顶着黑眼圈来上课;有位作曲系学生,因为作品太“小众”被质疑,刘欢亲自写信给业内前辈推荐:“他的东西不讨好,但有骨头,值得被听。”

“刘欢老师就像老大哥,从不把自己的身份当‘权威’,而是把我们当成‘一起玩音乐的人’。”李默说,“他总说,‘学生不是老师的附属品,老师只是学生路上的一个路牌,路还是得自己走。’所以我们的感谢,不用挂在嘴边,而是用作品说话。”

这次公开感谢,只是因为李默想告诉更多人:“在这个流量为先的时代,还有像刘欢老师这样的人,愿意花时间教我们‘怎么做人’,再教我们‘怎么唱歌’。这比任何奖项都珍贵。”

写在最后:真正的“传承”,是把光传下去

娱乐圈从不缺“人设”,缺的是像刘欢这样,把“育人”当成“本分”的人。他站在舞台上是“殿堂级歌手”,走下舞台是“守心人”。李默的感谢信,写的不只是一个学生的故事,更是一代音乐人的初心——不是追求一时的光环,而是点亮一盏灯,让后辈能沿着光,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刘欢教过多少学生,那些“藏着”的感谢,就像散落在音乐圈里的星子,不耀眼,却足够温暖。而这,或许就是最好的教育:不是让学生记住你的名字,而是让他们在音乐的路上,永远记得最初的“真”。

就像李默在信的结尾写的:“刘欢老师,谢谢您没让我成为‘另一个谁’,而是让我成了‘李默’。我会继续把这份‘真’唱下去,就像您当年教的那样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