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夏天,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横空出世,把“导师转身”做成全民记忆。可很少有人细想:当那四位坐着转椅的大咖——那英的爽朗、哈林的幽默、杨坤的“32场”调侃,连同当时还没被称作“好爸爸”的庾澄庆,都在综艺感十足的互动里圈粉时,坐在最边上的刘欢,为什么几乎没怎么“演”?
他没有刻意制造话题,很少在选手面前情绪失控,甚至连转身时都带着点学者式的犹豫。可十年后再看这个节目,最让人心里发沉的,偏偏是刘欢。他像个执拗的老匠人,捧着音乐的“老物件”坐在流量狂欢里,固执地说:“别碰这块祖宗的牌子。”
一、他给“好声音”划了条“反流量”的线
第一季第三期,有个叫徐海星的选手登台。他带着吉他,唱了首自己,开口前就说:“我父亲是残疾人,但他一直支持我唱歌。”那英和杨坤几乎同时转身,哈林在后面猛拍大腿;只有刘欢,直到副歌段落的情感爆发才按下那个红色按钮。
转椅后的对话,现在听来像一记耳光。那英问:“你刚才犹豫什么?”刘欢轻轻推了推眼镜:“我听他唱第一句时,觉得他需要更多空间来表达自己,不想打断他。”他接着补充:“音乐不是拿来比赛的,是用来感受的。”
这话放今天,可能被说成“矫情”。可当年,恰恰是这种“不着急”,让好声音第一次显露出不一样的东西——那些带着故事和毛边的声音,比精心设计的舞台表演更打人。后来他指导吉克隽逸,让她在不要怕里保留彝语的原始发音;帮梁博改歌时,把“炫技的吉他solo”砍掉,只留最简单的和弦:“你弹的不是技巧,是你心里的那点事儿。”
他像个“扫雷”的,把节目里渐渐滋长的“流量陷阱”一个个排掉:不炒“师徒cp”,不捧“泪人设”,更不会为了镜头刻意让选手“制造冲突”。有次后台采访,记者问他觉得哪个选手“最有冠军相”,他认真想了想,指着角落里抱吉他写歌的人:“那种能安安静坐一下午琢磨一个音符的,才有未来。”
二、他救过多少“被淘汰”的好声音?
很少有人记得,好声音第一季的冠军是那英战队的梁博,但刘欢战队的吴莫愁,才是当年真正的“现象级选手”。可鲜少有人提:吴莫愁差点没进刘欢的组。
初选时,吴莫愁顶着彩虹辫、唱着Price Tag出场,满场导师都皱眉头——太“嚣张”,太“非主流”。刘欢也没转身,直到她唱到第二段,突然停下来,对着导演组说“等等”,然后才按了按钮。后来他说:“我前面一直在听,那个小姑娘不是在‘演’,她唱的时候,整个场子里的空气都在跟着她动。”
更绝的,是第二季的权振东。这位后来写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唱作人,当时被哈林淘汰后,刘欢直接在后台堵住了节目组:“把他给我‘抢’过来。”原来权振东唱烟火里的尘埃时,刘欢在台下记了满满三页纸的和声走向和咬字细节,他觉得“这个人的声音,像块没雕的玉,得有人把它磨亮了”。
后来权振东在刘欢组唱没关系,在最后一个长音里破了音,全场安静后,刘欢带头鼓掌:“刚才那个破音,我知道不是故意的,但你听,那像不像生活里的一个坎儿?音乐不就是要唱这些‘不完美’吗?”台下瞬间掌声雷动——那是节目播出两年来,第一次有人把“失误”说得这么有人情味。
三、流量总会退潮,但音乐“根”在他这儿
这些年再看好声音,总有人感慨:“后来的节目怎么变味了?”其实答案,早就藏在刘欢当年的坚持里。第五季时,节目组想让他玩“导师互怼”的梗,他在镜头前摇摇头:“咱们是来听唱歌的,不是来看吵架的。”有年轻选手问他怎么“快速走红”,他把话筒推回去:“先把歌唱明白了,让时间给你走红的机会。”
他甚至吐槽过赛制:“盲选的时候听30秒就转身,这哪是选歌手,这是猜盲盒。”可他从不抱怨,只是用自己的方式“掰”:选歌时坚持要给选手留出“情感酝酿”的时间,点评时不说“你今天超常发挥”,只说“你刚才在第三句换气时,我好像看到你唱那首歌时想起的人”。
去年有网友翻出他当年的片段,配文:“现在才看懂,刘欢不是不会‘搞气氛’,是他觉得‘气氛’不该用这种方式搞。”下面有评论:“当年嫌他‘太严肃’,现在才明白,他把娱乐圈最缺的东西,当成了自己的‘执念’。”
说到底,娱乐圈从来不缺会“来事儿”的人,缺的是愿意守着“事儿”本身的人。刘欢在好声音里像个“不合时宜”的老学究,捧着音乐的“谱子”坐在综艺的牌桌上,不玩套路,不蹭流量,甚至连表情管理都“不合格”。可十年过去,那些被他“护住”的好声音,有的成了创作人,有的开了音乐教室,有的至今还在小酒吧里唱着老歌——他们没拿到冠军,却拿到了音乐给的最实在的奖杯。
或许这才是刘欢留给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:当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时,我们到底该捧着“眼球”走,还是该守着“耳朵”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