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还记得中国好声音舞台上,刘欢老师带的学员合唱时,全场合唱的画面吗?为什么偏偏是他的队伍,能把合唱唱成“催泪弹”?

2012年中国好声音首播,这档引进自荷兰的节目,带着“盲选转椅”的新鲜感火遍全国。但真正让人记住的,从来不只是独唱选手的高音,还有那些站在导师身后的合唱片段——尤其是刘欢战队的学员,他们的合唱总有种“越听越上头”的后劲,像是把每个人的故事都揉进了旋律里,唱得人心里发暖,眼眶发烫。

刘欢学员中国好声音合唱

要问为什么刘欢的学员合唱总能“破圈”?或许得从那句“合唱是最高级的合作”说起。刘欢作为导师,从不像别的导师那样只盯着“技巧”和“音色”,他总说:“合唱不是‘你唱你的,我唱我的’,而是‘你的声音里要有我,我的声音里得有你’。”还记得2012年那英战队考核,刘欢带着自己的学员邹宏宇、权振东他们,和那英战队的金志文、多亮一起排练一首欢颜。当时有人提议“按声部分着唱就行”,刘欢却摆摆手:“不行,得听,听彼此的声音里有没有‘人’。”

他带着学员们一个个抠细节:邹宏宇的声音清亮,就让他负责主旋律里的“光”,唱到“记得年少的梦吗”时,要像“突然推开了窗”;权振东的音色厚,就让他做和声里的“底色”,得“稳得像棵树,别抢了别人的光”。排练时,有学员唱错了声部,刘欢没批评,反而笑着说:“你看,你抢了别人的位置,别人就没法发光了——合唱就像拼图,每块都得在它该在的地方,才能拼出完整的画。”

刘欢学员中国好声音合唱

这种“以人为本”的合唱理念,在学员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。2013年刘欢战队决赛,学员李维、塔斯肯、王乃恩他们合唱一首我真心爱你。那晚,舞台灯光暗下来,李维的声音像羽毛一样飘出来,塔斯肯的低音像稳稳的鼓点,王乃恩的和声则像藏在旋律后的叹息。没有炫技的高音,没有复杂的编曲,可唱到“不管风雨再大,我会陪你走”时,台下观众却自发地跟着唱了起来——不是跟着旋律,是跟着那种“我们都懂”的心情。后来有观众说:“那天晚上,我觉得他们唱的不是歌,是‘我们一起扛过的事’。”

刘欢的学员合唱,从来不是“优秀选手的集合”,而是“彼此需要的家人”。2018年中国好声音复活赛,学员旦增尼玛(后来拿了冠军)因为紧张,排练时总跑调。刘欢没让他练主旋律,反而让他做和声:“你不用唱得最大声,但你得听别人,用你的声音托着他们。”结果决赛时,旦增尼玛的和声像“一条温暖的河”,把整个合唱托了起来——原来“合唱”的“合”,从来不是“谁比谁强”,而是“谁离不开谁”。

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刘欢的学员合唱总能打动人:他们唱的不只是旋律,更是“我需要你,你也需要我”的默契。在这个人人都想“C位出道”的娱乐圈,刘欢用合唱告诉所有学员:真正的“厉害”,不是比别人唱得响,而是能让别人的声音,因为有你而更好。

现在回头听那些年的合唱片段,还是能想起直播时弹幕刷屏的“刘欢老师太会了”“这合唱,耳朵会怀孕”。但比这些弹幕更珍贵的,是那种“听合唱就像看一群人抱在一起取暖”的感觉——在这个有点“冷”的行业里,刘欢和他的学员们,用合唱唱出了最暖的人情味。你说,这算不算“好声音”最珍贵的模样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