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格格是谁?刘欢最“隐秘”的学生,为何不靠流量却让音乐圈都服她?

要说娱乐圈里真正的“扫地僧”,刘欢绝对算一个。台上他是中国好声音里“帮手”刘欢,眼神犀犀利利点评时总带着股“音乐界老教授”的较真;台下,他却藏着个更低调的身份——音乐老师,教出过不少能把“玩音乐”活成“信仰”的学生。

刘欢学生格格

其中最神秘的,大概就是“格格”了。

可能你对她名字陌生,但只要说“刘欢最看好的女学生”,圈内人立马能接话:“哦,那个唱民声把摇滚唱出魂儿的姑娘!”她不像流量明星天天上热搜,没发过爆火神曲,可只要开口唱,连见惯大场面的音乐人都会忍不住感慨:“现在还有这么较真唱歌的年轻人?”

刘欢学生格格

师从刘欢是什么体验?先学会“把嗓音当工具,当不了祖宗”

格格本名王格格,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出身,18岁就被刘欢纳入门下。按理说,顶着“刘欢学生”的头衔,出道起点本该比同龄人高得多——可她偏不走寻常路。

刘欢学生格格

第一次见刘欢,格格紧张得手心冒汗,以为会被问“想唱什么风格的歌”“未来想怎么红”。结果刘欢第一句话就泼了盆冷水:“你先告诉我,你觉得你的嗓子现在算什么?”

她愣住了:“算……唱歌的本钱?”

“错,”刘欢摇摇头,“嗓音是你的工具,不是祖宗。很多人学到都开始‘伺候’自己的嗓子,怕高音伤了它,低音又怕不浑厚,结果反被嗓音困住。你记住,好的歌手,是让工具为你服务,不是你做工具的奴隶。”

这句话,成了格格学音乐的“第一课”。

后来上课时,刘欢从不让她盲目模仿流行唱法,反而带着她扎进民歌、戏曲、甚至美声里。“你以为民声‘土’?茉莉花能飘到维也纳,凭的就是那股子‘真’。”刘欢会给她放陕北信天游的录音,让她听老百姓对着山沟吼时,眼里有没有光;也会带她去看京剧现场,看程派青衣如何用一个“叹气”般的尾音,把杜丽娘的心事唱进人心里。

格格曾说过:“刘欢老师从没教过我‘怎么红’,只教我怎么‘不跑调’——不是音准的调,是心里的调。你唱的东西,自己得先信,不然观众怎么会信?”

不抢流量,不炒人设,她把“小众”唱成了“唯一”

2016年,23岁的格格参加中国好声音,盲选时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斑马斑马。原曲是低吟的诗,她却把马头琴的苍茫、呼麦的辽阔融进去,唱到最后一句“你穿过雨,穿过我”,声音突然撕开一道裂缝,像深夜的马鸣划破草原,把那英唱得直抹眼泪:“这孩子,心里是有野马的!”

那之后,所有人都等着她“一飞冲天”——毕竟有刘欢当导师,又有节目曝光,资源不会差。可格格在比赛结束后,突然“消失”了。

没有签约大公司,没发商业推广,甚至没开微博。她跑到了云南大理,跟着白族学唱调,租了间小院,白天跟着老艺人学“对口弦”,晚上就对着洱海的月亮写歌。有人问她:“这么拼干嘛?现在都讲‘快餐音乐’,你这么磨,能红吗?”

她当时在院里晾着刚染过的白族扎染布,回头笑:“红是什么?是每天挂在热搜上,还是唱的歌十年后还有人记得?我选后者。”

三年后,她带着一张山知道的民谣专辑回来,没有宣传,却在音乐圈传开了。专辑里没有华丽的编曲,全是她录的人声和自然音效:风吹过松林的“沙沙”声,马蹄踩过青草的“哒哒”声,甚至还有她学白族调时,老阿妈在一旁织布的“咔咔”声。有乐评人说:“这张专辑不用听词,闭上眼就能看见山——不是旅游打卡照里的山,是扎根在土里、会呼吸的活山。”

后来她演过音乐剧,发过原创单曲,甚至帮纪录片配过主题曲。每次出现,都像是从时间缝隙里钻出来的“老朋友”,不急着证明自己,只慢慢打磨手里的歌。有人说她“佛系”,可她的粉丝却比谁都坚定:“等格格的歌,像等一壶老茶,急不得,但等到了,满屋都是香。”

娱乐圈不缺“明星”,缺把“热爱”当信仰的人

现在的娱乐圈,太容易让人浮躁。新人出道前先立“学霸”“吃货”“耿直”人设,发歌前先买热搜、炒绯闻,仿佛“红”成了唯一标准。可格格偏偏反着来——她不参加综艺,不拍时尚大片,就连采访都少得可怜,最多的露面,是在音乐节的后台,蹲在地上和乐手对谱子。

有人问她:“你就不怕别人把你忘了?”

她正在调音响,头也不抬地答:“忘了就忘了吧。真正的好音乐,不需要靠‘记得’来证明。就像刘欢老师说的,‘音乐是时间的艺术’,能在这个时间里,让几个人因为你的歌,心里舒服一点,就够了。”

前两年,她去内蒙古采风,遇到个放羊的老牧民。老牧民听说她唱歌的,让她唱首草原的歌。她没唱流行的套马杆,而是学了段古老的“长调”,老牧民听着听着,突然哭了:“我阿妈以前也这么唱……多少年没听过这样的调子了。”

那天傍晚,她和老牧民坐在草原上,看太阳一点点落下。老牧民说:“姑娘,你的歌里有根线,一头牵着天,一头牵着咱老百姓的心。”

格格没说话,只是把声音埋得更深了些——像她一直以来的那样,不争不抢,却用最扎实的方式,把“音乐”二字,刻进了时间里。

所以啊,下次再问“娱乐圈还有真正的实力派吗”,或许可以想想格格。她没有顶流的流量,却有着比流量更硬核的“作品库”;她不营销“音乐才女人设”,却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,证明了好音乐从不用“营销”——因为耳朵总比眼睛诚实,热爱也永远比喧嚣更长久。

这大概就是刘欢最想教会学生的“最后一课”:想在娱乐圈走远,先学会把“心”放稳,把“歌”唱透。毕竟,潮水退去时,裸泳的会消失,而真正会游泳的人,早就游到了更远的海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