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刘欢,你能想到什么?是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是从头再来里“心若在梦就在”的坚韧,还是弯弯的月亮里“岁月静静地流淌”的温柔?这个在华语乐坛“封神”三十多年的歌手,总以一首首经典刻在几代人的DNA里。但你有没有想过——当这位从不缺席“国民记忆”的“歌坛常青树”,突然与一座叫“兴国”的县城融媒体中心“撞个满怀”,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?
这可不是“风马牛不相及”的脑洞。去年年底,一段兴国县融媒体中心的采访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悄悄火了:镜头里,刘欢坐在兴国县红军后代纪念馆的院子里,手里捧着一杯热茶,听一位87岁的老红军讲长征故事。讲到动情处,他悄悄红了眼眶,临走时还握着老红军的手说:“您的故事,我一定要唱出来。”这段视频下,有人问:“刘欢老师怎么跑到兴国县了?”也有人猜:“是不是要给兴国写歌?”更有人感叹:“原来大明星也会被‘小县城’的故事打动呀。”
别惊讶!刘欢和“红色县”的缘分,早就种下了
兴国县,你可能有点陌生,但提起“红军县”“将军县”,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。这个位于江西赣州的县城,是著名的苏区根据地,当年只有23万人的兴国,有9.3万人参加红军,牺牲了5万多人,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红色记忆。而刘欢,早就和“红色”结下了不解之缘——他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是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,唱出了警察的铮铮铁骨;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,唱出了民族的脊梁。这些年,他更是多次参加红色主题演出,说起这些故事,他总说:“我的老师、我的朋友,好多都是老军人的后代。他们总告诉我,‘那些故事不能忘’。”
去年,刘欢受邀参与一个“重走长征路”的纪录片拍摄,第一站就选了兴国县。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接到通知时,办公室都沸腾了——“我们要采访刘欢老师了!”可他们心里也打鼓:这么大的腕儿,能接受我们县级媒体的采访吗?没想到,刘欢不仅答应了,还主动提出:“别在演播间,我想去村里、去纪念馆,听老百姓讲故事。”
于是,就有了开头那段视频。在纪念馆,刘欢听了老红军钟发镇讲“当兵就要当红军,打倒土豪分田地”的故事;在兴国县高兴镇,他跟着村民学唱兴国山歌:“哎呀嘞——苏区干部好作风……”有村民问:“刘老师,你会唱我们兴国的歌吗?”他笑着说:“正在学呢,这调子太抓耳了!”那天,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拍了很多素材,其中一段刘欢蹲在地上,和孩子们一起唱山歌的视频,发了抖音,播放量直接破千万。有人评论:“原来明星不是高高在上的,他们也会为一首歌、一个故事蹲下来。”
融媒体的“小船”,怎么载动“大明星”的流量?
你可能要问了:“兴国县融媒体,不就是个小县城的媒体吗?怎么能让刘欢这样的‘顶流’愿意‘下沉’?”这就要说说现在的“融媒体”了。别看兴国县融媒体中心在县城的办公楼不大,但它可是“多面手”:电视、广播、微信公众号、抖音号、视频号……样样都玩得转。就说他们那个抖音号“兴国融媒”,平时发的不是家长里短的民生新闻,就是“听老兵讲故事”“跟着山歌学党史”这类红色内容,粉丝不多,但个个都“铁”。
那天采访刘欢,他们的记者没带“高大上”的设备,就拿了个手机,架在三脚架上,跟拍了一整天。刘欢一点没架子,看到镜头对着老红军,还主动说:“角度再低点,就像当年他在战场上仰视你们一样。”采访间隙,他还问记者:“你们平时拍这些故事,辛苦不?”记者说:“不辛苦,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。”刘欢点点头:“说得对,好故事就该被记住。”
后来,这段采访视频被“兴国融媒”剪成几条短视频发出来,没想到“火”了。刘欢的粉丝刷到视频,评论:“原来刘欢老师会为老红军的故事流泪,他真的懂‘传承’。”也有很多外地网友因为这段视频,第一次知道了兴国县:“这个县城好有故事,我要去旅游!”更有人说:“以前总觉得红色故事离我们很远,现在发现,它就在刘欢的歌里,在兴国县融媒体的视频里。”
双向奔赴的“价值”:明星为什么愿意为小县城“站台”?
其实,这几年不少明星都去过县城融媒体中心,有的去支教,有的去拍乡村振兴题材,有的像刘欢这样,去听故事、学文化。为什么?说白了,现在是“内容为王”的时代,明星们也知道,光靠“流量”不够,还得有“价值”——能打动人的内容,能传递力量的故事。
刘欢这次和兴国县融媒体的合作,就没搞那些“花里胡哨”的宣传。他没发通稿,没开直播,就是安安静静地听故事、学歌谣、聊感受。但恰恰是这种“不刻意”,反而让更多人记住了兴国县的故事。你看,他的粉丝因为这段视频知道了兴国县,兴国县因为刘欢的关注,多了很多游客和关注——这不是“双赢”是什么?
反过来想,兴国县融媒体也给了刘欢一个不一样的舞台。平时他在演唱会上唱好汉歌,万人合唱是场面;但在兴国县的小院子里,和孩子们唱兴国山歌,那种“接地气”的感动,可能比在舞台上更戳人。后来他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在兴国县,我找到了音乐最初的样子——不是技巧,不是炫技,是真情实感。”
说到底:好内容,从来不怕“小地方”
其实,刘欢和兴国县融媒体的“双向奔赴”,给我们提了个醒:现在的娱乐圈也好,融媒体也罢,最缺的不是“流量”,不是“明星”,而是能打动人心的“内容”。无论是像刘欢这样的“顶流”,还是像兴国县融媒体这样的“基层媒体”,只要他们愿意沉下心去讲好故事,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“舞台”。
你看,兴国县融媒体用一段手机拍的视频,让全国看到了红色故事的力量;刘欢用一次低调的采访,让更多人记住了兴国这个名字。这不是“跨界”的偶然,而是“内容价值”的必然——好的故事,从来不怕“小地方”讲;真正的好演员、好歌手,也从来不会拒绝“接地气”的感动。
所以,下次再看到“明星去小县城”的新闻,别急着说是“作秀”。也许,就像刘欢和兴国县融媒体这样,那是一场藏在“双向奔赴”里的,关于“记忆”与“传承”的约定呢?毕竟,能被记住的,从来不是流量,而是那些能让我们笑着流泪,哭着感动的,真实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