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2月4日,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盛大举行。当倒数归零,24道“冰蓝”足迹在地面汇聚成一朵璀璨的大雪花,现场的所有观众和屏幕前的亿万国人,都跟着那熟悉的旋律轻轻哼唱起来。而站在中央舞台,用醇厚嗓音唱出那句“雪花,雪花,天空写的信”的人,正是刘欢。
很多人至今还记得那天的场景——他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,一袭深色大衣,声音里既有岁月的沉淀,又带着冰雪般清澈的温度。可不少观众挠着头问:这首歌叫什么名字?为什么听着像新歌,却又好像在哪里听过?刘欢在冬奥会上唱的,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歌?
从“我和你”到“雪花”:刘欢与奥运的双向奔赴
其实,刘欢和奥运的缘分,早在2008年就种下了。当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,他与莎拉·布莱曼携手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,以“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梦想”的普世情怀,打动了全球观众。13年后,他又在冬季奥运会的舞台上,再次用歌声为中国代言。
这次他唱的,是名为雪花的原创主题曲。没有选择耳熟能详的老歌,也没有请流量明星助阵,而是让刘欢——这位乐坛的“定海神针”,用最适合中国人的方式,唱出“一起向未来”的冬奥主题。导演张艺谋曾说:“刘欢的声音里有‘国’字的力量,有中国人的温柔,也有我们对世界的邀请。”
雪花:把“大主题”藏进“小诗行”里
为什么雪花能瞬间戳中人心?首先在于它的“小”。作词人宋青松没有堆砌“奥运”“拼搏”“冠军”这些硬核词汇,而是把视角转向最普通的人间烟火——雪花、天空、大地、孩子的笑脸、暖茶的香气……就像歌词里写的:“雪花是天空写给大地的信,每片雪花都是冬天的邀请函”,把宏大的冰雪运动,变成了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的温情。
更妙的是旋律。作曲人常石磊(也是2008年我和你的作曲之一)用五声调式打底,揉进了现代音乐的节奏感,前奏一起,就有雪花飘落肩头的清冽感。而刘欢的演绎,更是为这首歌“定了调”——没有炫技的高音,也没有刻意的煽情,只是用中低声区的沉稳,像讲故事一样,把“雪花从天边落到眼前”的画面感,一点点铺在听众心里。有网友说:“听刘欢唱雪花,就像小时候听爸爸在炉边讲故事,暖和,又安心。”
那个“不完美”的瞬间,才是最真实的奥运
演出结束后,不少细心的观众发现,刘欢的唱腔似乎有些“吃力”,甚至在高音部分有轻微的破音。可就是这个“不完美”的瞬间,让无数人红了眼眶。
后来才知道,当时刘欢因过度劳累,声带已经出现了水肿。团队曾劝他假唱或降调,他却坚决拒绝:“这是冬奥会,我能唱,也必须真唱。”舞台上的他,时而扶着话筒深呼吸,时而闭眼感受旋律,可眼神始终坚定得像冰雪里的松柏。这种“拼尽全力的真诚”,比任何华丽的技巧都更动人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破音的瞬间,我听到的不是技术失误,是一个中国人对奥运最纯粹的热爱。”
从“雪花”里,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中国精神?
雪花为什么能“破防”?因为它唱的从来不只是冬天,更是中国人对“家”与“国”的理解——雪花一片片飘落,看似脆弱,却能汇聚成覆盖大地的白色绒毯;我们每个人看似平凡,却能像雪花一样,用自己的微光,照亮“一起向未来”的路。
你看,歌词里“雪花拥抱雪花,世界就在眼前”,不正是冬奥会“更团结”的口号吗?刘欢唱到最后那句“雪花,雪花,天空写的信”,眼里闪烁的光,不正是中国人待客的热忱——我们愿意用最真诚的心,邀请全世界的朋友,来中国做客,来感受冰雪的温度。
所以,冬奥会刘欢唱的是什么?是一首歌,是一份情,更是一个国家对世界的回答:我们有冰雪的凛冽,更有春天的温暖;我们有独特的文化,更有包容的胸怀。
如今再听雪花,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鸟巢的掌声,看到那些跟着旋律轻摇的荧光棒。或许,这就是好歌曲的魅力——它能让瞬间变成永恒,让感动刻进时光,让我们在多年后,依然记得那个雪夜,刘欢用歌声为我们讲述的,关于雪花、关于人间的温暖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