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凤凰于飞那么多版本,为何刘欢一开口,就成了刻在DNA里的悲怆?

第一次听刘欢唱凤凰于飞,是个暴雨的深夜。耳机里传来那句“旧梦依稀,往事迷离”,窗外的雨砸在玻璃上,突然就和歌里的“情深缘浅”对上了频道。不是甄嬛传里嬛嬛独坐宫墙的凄清,也不是旁人翻唱时的缠绵悱恻,刘欢的声音像陈年的酒,刚入口时醇厚,咽下去才后知后觉地辣——那是把“爱过、痛过、放不下”全揉碎了,揉进每一个字里,再慢慢递到你面前。很多人说“刘欢一开口,故事就来了”,这话真不假。但凤凰于飞里他的故事,又不仅仅是故事。

凤凰于飞刘欢唱

先说这么个细节:这首歌最早是1939年的老歌,电影孔夫子的插曲,原本是清雅的古装风格。后来到了甄嬛传里,成了嬛嬛失宠后唱给果郡王的“遗言”。换别人唱,或许会侧重“凤凰于飞,翙翙其羽”的古典美,但刘欢偏不。他拿到词,第一反应不是“怎么唱才像古人”,而是“这歌词里藏着多少舍不得”。你看他唱“原来啊,卿卿之情,我之情深”,那“卿卿”二字,咬得又轻又慢,像怕惊扰了旧梦里的爱人;可到了“情深缘浅,奈何天”,声音突然一沉,像有人攥住了他的喉咙——不是用力,是那种“明明想说千言万语,却只能哽咽着咽回去”的克制。这种“收”,比“放”更有杀伤力。

有人说刘欢的嗓子“太厚”,不适合唱情歌。可谁说悲怆一定要是细细的、弱不禁风的样子?你听他唱“愿勿相忘,此情常念”,低音区的共鸣像是胸腔里积了多年的雪,一句句往外焐,却怎么也焐不热;到副歌“凤凰于飞,适彼新羽”,声音突然扬起来,可那扬不是喜悦,是“拼了命想抓住什么,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飘走”的绝望。就像最烈的酒,喝的时候没什么味道,醉了才发现,后劲全藏在胃里。这才是刘欢的高明——他从不“演”悲情,而是让声音成了情绪的镜子,照着歌词里的心酸,也照着听歌人的回忆。

凤凰于飞刘欢唱

翻过甄嬛传的剧本,你会发现刘欢唱的哪里是嬛嬛的戏,分明是成年人的心事。你说“情深缘浅”是什么?是年轻时以为能爱一生,却发现不过一场梦;是中年回头望,发现那些曾经觉得“非你不可”的人,早就在岁月里走散;是老了坐在阳台上,想起某个名字,心里还能泛起涟漪,却也知道“再回不去了”。刘欢的声音里,有岁月的重量。他不是在唱“嬛嬛和果郡王”,是在唱“我们每个人生命里,都曾有个‘凤凰于飞’的梦,只是最后都飞成了‘独自凭栏’”。所以听过他唱的人,总说“像在唱自己”。

这些年,网上总有人问:“为什么刘欢唱的歌,隔多久都不会腻?”我想了想,或许是因为他从不追求“惊艳”,只在意“真心”。凤凰于飞里没有华丽的转音,没有炫技的高音,甚至有些地方都带着“瑕疵”——比如那句“奈何天”,声音微微发颤,像要哭出来。可就是这些“不完美”,让人觉得真实。生活哪有那么多的“完美收官”?大多是求而不得,是“当时只道是寻常”,是“梦里不知身是客”。刘欢把这点唱透了,所以再听,还是会觉得“啊,原来每个人都一样”。

前几天刷到条评论,有人说:“每次失恋就听刘欢的凤凰于飞,明明是悲伤的歌,却让人不想哭,只想好好活着。”深有同感。刘欢的悲怆,从来不是博同情,而是让你在歌里找到“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”的共鸣。就像他唱“愿此情常在,岁月长留”,不是挽留,是“就算留不住,也谢谢你来过”;唱“凤凰于飞,远矣高哉”,不是释怀,是“飞走了就好,总比困在笼里强”。这种温柔里的坚韧,才是最戳人的。

你说凤凰于飞为什么成为经典?或许因为好歌从不过时,而好歌手,能把歌唱进人的骨头里。刘欢的凤凰于飞,就是这样的存在。它不是KTV里的应景曲,是你在人生某个深夜,突然听懂那句“旧梦依稀,往事迷离”时,会默默记下的声音。就像那句老话:“酒逢知己饮,诗向会人吟。”刘欢和凤凰于飞,大概就是娱乐圈里“知音”的模样——歌有心,人有情,情到深处,自成经典。

下次再听这首歌,不妨闭上眼。你会发现,刘欢的声音里,没有刘欢,只有你自己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