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,“刘欢”三个字总是和好汉歌的豪迈旋律、弯弯的月亮的深情吟唱绑在一起。那个留着标志性长发、嗓音醇厚如酒的乐坛常青树,几乎成了这个名字的文化符号。但就在不久前的全国体操锦标赛赛场上,一个同样叫刘欢的22岁姑娘,用汗水在女子双杠上刻下了新的注脚——14.333分,金牌,全国冠军。当她的名字出现在颁奖榜顶端时,很多人忍不住揉了眼睛:这刘欢,和咱们印象里那位“大河向东流”的刘欢,是同一个名字?
赛场上的“弹簧精灵”:14秒里的千锤百炼
女子双杠,被称为“体操场上的芭蕾”,需要运动员在两根杠之间完成高难度翻转、换握、空翻,既要力量,更要美感。而刘欢的双杠动作,恰如其名——既有“欢”的灵动轻盈,又藏着“刘”字背后的一股韧劲。
决赛那天,她穿着蓝色比赛服深吸一口气,助跑、起跳,第一个动作就甩出了漂亮的大回环,身体在杠面上画出流畅的弧线。随后接并腿前空翻两周成倒立,手腕稳如磐石;落地前的后直两周空翻,身体收紧像颗压缩的弹簧,脚尖触垫的瞬间几乎没有晃动。“裁判打分时,我其实有点懵,因为整套动作太顺了,顺到觉得自己是不是漏了什么?”赛后采访时,刘欢挠着头笑,眼角的细纹里还带着赛场的红晕。
但观众和教练都知道,这“顺”的背后,是十年如一日的“不顺”。7岁被体校教练选中,每天在垫子上翻滚、在杠上磨破手掌,小学时因为训练哭到打退堂鼓,被妈妈拉着送回训练场;“青春期长个子,重心不稳,空翻总歪,教练让我对着镜子练300次倒立,练到恶心想吐”;去年备战全运会,她右肩韧带撕裂,理疗时疼得汗把衣服浸透,却偷偷加练康复动作……“其实我特别怕输,但更怕对不起自己流的那些汗。”她说。
从“刘欢的妹妹”到“刘欢自己”:名字是负担,更是动力
因为和歌手刘欢重名,她从小就没少被调侃。“小时候去商场,听到好汉歌就躲,怕别人说我‘你爸妈喜欢刘欢所以才叫这名字’;进省队后,队友总拿这个开玩笑,说‘你要是能拿个世界冠军,就能正名了’。”起初她觉得是负担,直到一次比赛,解说员介绍她时特意说:“这位是歌手刘欢的同乡,希望能像歌声一样打动人心。”那天她拿了个季军,突然想通:“名字就像件外衣,外衣再亮眼,也得靠里面的‘人’撑起来。”
如今,“全国冠军”这四个字,让她终于能笑着面对这个重名。“现在有人问我‘你和刘欢老师啥关系’,我会说‘他是我老乡,我是他的体操小粉丝’。”她的手机屏保,是自己和歌手刘欢合照的P图——把歌手的手拿过来,和自己举金牌的手叠在一起,配文“两个刘欢,都在自己的赛道上‘唱’主角”。
冠军之外:她也会怕疼,也会偷偷哭
很多人觉得运动员光鲜,但刘欢说:“我们就是群‘普通人’,只不过把别人玩手机的时间,给了训练场。”她喜欢看悬疑剧,训练累时会偷偷刷半小时短视频;最爱吃妈妈包的白菜猪肉馅饺子,拿到金牌的第一反应是“回家能吃三顿饺子”;平时不爱化妆,觉得“防晒霜+运动手环就是最好的装备”。
也曾有过至暗时刻。去年伤停时,看着队友天天比赛,她在宿舍哭了整晚。“觉得自己像个逃兵,但教练说‘伤好了你能跳得更高’。”现在回想起来,她觉得那段“被迫慢下来”的日子,让她学会了和自己对话。“以前总想着拿金牌,现在懂了,享受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过程,比结果更重要。”
当记者问“下一个目标是什么”,刘欢指着场馆里贴的标语“更高更快更强”笑着说:“当然是世界冠军呀!不过就算拿不了,我也想把双杠练到最好,让别人提到女子双杠,就想起有个叫刘欢的姑娘,在这里拼过、闯过,流过汗也笑过。”
或许以后,“刘欢”这个名字会有两个更清晰的标签:一个是用歌声陪伴几代人的音乐人,另一个是用双杠书写传奇的体操冠军。而她们共同告诉世人的是:所谓传奇,不过是在热爱的赛道上,把“不可能”熬成了“不遗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