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像你这样的人第一季播出,刘欢为何让观众在素人故事里听见了生活的回响?”

在娱乐综艺扎堆“流量”“话题”的年代,总有一档节目,不靠博眼球的剪辑,也不靠明星的八卦,只用扎进泥土的故事和真实的人心,就能让屏幕前的你笑着笑着就哭了,哭着哭着又懂了——像你这样的人第一季就是这样一股“清流”。而站在节目背后的“掌舵人”,正是那个大家熟悉的“音乐才子”刘欢。很多人或许会问,刘欢不是唱弯弯的月亮好汉歌的吗?怎么做起音乐综艺了?更让他彻底抛下“光环”的,为什么偏偏是这些素人故事?

从“好声音”导师到“故事捕捉者”:刘欢的“祛魅”与“回归”

提起刘欢,大众的标签总离不开“国宝级歌手”“音乐大亨”。当年在中国好声音的转椅上,他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,寥寥数语就能点透学员的演唱特质——“你的声音里有故事”“这首歌的魂,你抓住了”。那时的他,是坐在“专业神坛”上的导师,带着一丝学者式的严肃,却又藏着对音乐最赤诚的热爱。

像你这样的人第一季刘欢

但像你这样的人里的刘欢,完全“换了个活法”。没有华丽的舞台,没有聚光灯的追逐,他常常就坐在小茶馆的一角,和来自各行各业的素人面对面。卖包子的阿姨、开拖拉机的司机、大山里的老师、残障乐团的成员……这些“没有名气”的人,成了节目里的“绝对主角”。刘欢不再是“指点江山”的导师,反而像个耐心的老朋友,仔细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,甚至因为一句朴素的“我唱歌就是图个乐”红了眼眶。

有观众在弹幕里说:“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刘欢,他蹲下来听素人说话的样子,比他唱任何一首高音都动人。”其实这不是刘欢的“人设转变”,而是他“初心”的回归——他一直想做的,从来不是唱响舞台的巨星,而是音乐的“摆渡人”。他曾说:“音乐的本质是什么?不就是人说的话,唱的事吗?像你这样的人让我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:听人说话,为人心动。”

当“专业判断”遇上“生活真实”:刘欢的“标准”藏在细节里

或许有人会好奇,刘欢作为音乐界的“权威”,在看这些素人表演时,会不会用“技巧”“音准”来苛责?但节目里的一幕幕,却颠覆了人们对“专业”的认知。

有个叫陈山的农村大叔,没有学过一天音乐,却能把种地的日子编成歌:“手上的茧是麦穗的颜色,汗水里的甜是阳光的滋味。”他的五音不算完美,甚至有点“跑调”,但唱到“我媳妇说我唱歌比拖拉机声好听”时,刘欢带头鼓起了掌,眼眶发亮地说:“你看,他不懂什么是转音,什么是和声,但他唱的是最真的生活——这种‘真’,比任何技巧都珍贵。”

还有一个失明的钢琴调律师,用指尖“听”钢琴的心跳。他调琴时专注的样子,让刘欢想起自己年轻时练琴的夜晚。节目里,刘欢没有像导师一样点评“这里处理得不好”,而是和他并肩坐在钢琴前,聊起了音乐的“温度”:“你知道为什么人说钢琴是乐器之王吗?因为它会‘呼吸’,就像这些素人,他们的歌里有呼吸,有体温,有活生生的人味。”

在刘欢这里,“专业”从来不是冰冷的技巧,而是对“人”的尊重。“我不评判他们唱得好不好,我只看他们唱得‘真不真’。”这句话,成了节目里最动人的“标准”。

“像你这样的人”:刘欢在找什么?

节目播出后,“像你这样的人”成了网络热词,但很多人没想明白:刘欢口中的“这样的人”,到底是谁?

是那个在大山里支教十年,用山歌教孩子读书的李老师?是那个凌晨五点扫街,边扫边哼小调的王大妈?还是那个身患重病,却坚持在病房给大家唱歌的阿姨?其实,刘欢要找的,从来不是“完美的人”,而是“把自己活成歌的人”。

他曾说:“我看到这些素人,就像看到镜子里的自己。我唱歌几十年,唱过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豪情,也唱过从开始到现在的深情,但说到底,我唱的不过是我的生活。这些素人没有我这样的平台,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把活过的每一天、爱过的每一个人,都写进了歌里——这才是音乐最该有的样子。”

所以,像你这样的人与其说是音乐综艺,不如说是一堂“人生课”。刘欢用自己30多年的音乐沉淀,给这些素人的故事“配了乐”,而我们,在这些故事里看见了生活的本来模样:平凡,却有光;普通,却滚烫。

写在最后:比歌声更动人的,是“活着的样子”

节目收官时,刘欢在采访里说:“我做这档节目,不是想挖掘‘下一个刘欢’,是想告诉所有人:你不必是明星,不必是专业歌手,只要你还愿意为生活唱歌,你就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。”

是啊,在这个人人渴望“被看见”的时代,像你这样的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:真正的价值,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耀眼,而是低头赶路时,依然哼着歌的勇气。而刘欢,这位“褪去光环的音乐家”,也让我们看见了另一种“巨星”——他不唱名利,只唱人心;不追流量,只追故事。

下次当你觉得生活有点“丧”的时候,不妨去看看像你这样的人第一季。那些素人脸上的皱纹、眼中的光、嘴角的笑,会比任何励志语录都更能治愈你——因为你知道,像你这样的人,从来都不孤单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