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在八方传奇的剧照里藏了多少故事?这个“戏痴”到底怎么把配角演成了主角?

打开手机相册,翻到三年前存的八方传奇剧照——刘欢饰演的“沈八条”靠在斑驳的砖墙上,手里捏着半块窝头,眼睛盯着远处,嘴角微撇,既像笑,又像哭。那张图我存了两年,至今没舍得删。不是剧照拍得多绝,而是看的人知道,刘欢把一个“土得掉渣”的小人物,演成了江湖里最讲究的“传奇”。

一、剧照里的“褶子”:老戏骨的“皱纹演技”

你仔细看沈八条的剧照,很少有“瞪眼”“皱眉”这种刻意的表情。他的戏全在脸上那些“褶子”里。有一场戏,他被冤枉偷了粮食,蹲在供销社门口,手指头抠着水泥地的缝隙,肩膀塌着,背弓得像张旧弓——不是演“委屈”,是“认命”。还有他跟徒弟喝酒的剧照,眼睛亮得吓人,嘴角咧到耳根,可你盯着他的眼角看,会发现那里藏着一丝悲哀,好像这辈子所有的快活,都是借来的。

八方传奇刘欢剧照

刘欢自己说过:“我演戏不爱设计表情,得让角色‘长’在你身上。”这话听着玄,其实特实在。他为演沈八条,提前三个月去农村蹲点,跟老农一起蹲田埂上抽旱烟,看他们怎么打招呼、怎么骂街、怎么对着天叹气。所以他演的农民,身上没有“表演感”,是浑然天成的“土气”——不是刻意的“土”,是那种被日子磨出来的、带着泥腥气的“真”。

二、“戏痴”的“笨办法”:台词都写在掌心里

八方传奇里有场重头戏,沈八条当众念祭文。镜头给他的手特写:手心里全是汗,把写满字的纸都洇湿了。很多观众说“紧张”,其实那是刘欢故意加的——“他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,突然要念这么文绉绉的词,能不手抖?我比他还紧张。”

后来听导演说,这场戏刘欢练了二十多遍。别人都背台词,他倒好,把台词全抄在掌心,攥着拳头背,背熟了再慢慢松开,假装“无意识”地瞟一眼。那帧剧照,他手里攥着纸,眼睛看着远方,睫毛上还挂着汗珠——不是演“认真”,是真把心掏出来晒了。

这种“笨办法”,他用了三十多年。早年拍大明宫词,他演工部侍郎,连走路都琢磨:一个整天在衙门里写折子的文官,步子该有多碎?他跟走路的师傅练了半个月,后来镜头里的他,迈一步都像用脚尖“数”地上的砖,活脱脱一个被规矩拴住的“小老头”。

三、剧照背后的“较真”:连窝头都得“咬”出层次

沈八条是卖窝头起家的,剧照里他手里捏着窝头的特写,光那半块窝头,道具组就做了十几个。刘欢不满意:“不行,太软了,农村的窝头得硬邦邦的,咬下去还得有渣。”最后他自己和了面,加了一把麸子,烤出来的窝头“咔嚓”响,咬一口,屑掉了一地——那剧照里的窝头,比他演的戏还“真”。

还有一次拍淋雨戏,深秋的夜里,他穿着单衫在雨里站了四个小时,全身湿透,头发往下滴水。导演喊“卡”,他却摆摆手:“再来一遍,刚才眼泪没出来。”后来那场戏的剧照,他蹲在雨里,雨水顺着他的睫毛往下淌,分不清是雨是泪——不是他“会演”,是他觉得:“沈八条那种人,苦日子过多了,哭是哭不出来的,只能让‘雨’替他流。”

四、为什么刘欢的剧照,比主角还让人忘不了?

有人说刘欢是“戏霸”,可八方传奇的剧组说他是个“戏痴”。他把沈八条演得没一点“刘欢味”——唱歌时他是“亚洲第一男高音”,可演戏时,他连眼神都换了。镜头里他看着徒弟,眼睛里全是长辈的疼惜;看着仇人,嘴角咧着笑,眼里却结着冰——这种“收着演”的功夫,比“飙戏”难多了。

有次采访,记者问他:“演配角会不会不甘心?”他笑着指了指剧照里沈八条的手:“你看这手,全是老茧,这双手种过地、扛过麻袋、接过生,它比任何台词都有说服力。演员能演到让角色‘活’过来,比当主角还值。”

翻到那张他靠在墙上的剧照,突然懂了:好剧照不是“拍”出来的,是“酿”出来的。刘欢把心血揉进了角色的皱纹、台词、甚至一块窝头里,所以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看那张图,依然能看见沈八条站在那儿,像一棵被风吹歪了的树,歪歪扭扭,却站得格外直。

原来真正的传奇,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主角,是像刘欢这样,把配角演成“活人”,把剧照变成“故事”的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