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公务员刘欢欢的名字突然爬上热搜榜,我们究竟在消费什么?

上周三,一条“某局95后科员刘欢欢通勤照曝光”的词条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池塘,在社交媒体荡开层层涟漪。点开第一篇推送,照片里的女人扎着低马尾,藏青色制服外罩着件洗得发白的旧牛仔外套,手里攥着个煎饼果子,站在地铁口啃得起劲——画面里没有滤镜,没有摆拍,甚至连头发都有一缕没梳服帖。可评论区却炸了锅:“这气质比我追的女明星还飒!”“求求扒扒她单位,想考过去当她同事!”甚至有人P图给她戴上了奥斯卡小金人。

公务员刘欢欢

从“路人甲”到“顶流”,只差一个热搜的距离?

事情发端得模糊,像极了娱乐圈里那些“素人一夜爆红”的戏码——据传是某路人随手发在本地论坛的照片,因为刘欢欢长得有几分像某位当红小花,被截图转载时配了句“这才是真正的‘清冷系天花板’”。算法嗅到了流量密码,一路把“公务员刘欢欢”送进了热搜前十。

公务员刘欢欢

有意思的是,这场狂欢里,没人关心刘欢欢的业务能力,也没人在意她加班加点写过的材料。大家热衷的是把她放在显微镜下:讨论她的帆布包是国货还是平替,分析她手机上的挂件哪个更“公务员标配”,甚至有人翻出她三年前发的朋友圈,截图里晒的考试资料被解读为“励志模板”。可刘欢欢本人呢?直到事件发酵第三天,她所在的单位才发了一条简短声明:“照片为当事人日常通勤,工作表现优秀,恳请公众尊重个人隐私。”没有控诉,没有卖惨,像极了娱乐圈里那些“被狗仔围堵仍笑着摆手”的明星人设。

我们为什么爱给“普通人”戴顶“明星帽”?

公务员刘欢欢

这几年,“素人翻红”的戏码总在重复:地铁里唱歌的学生火了,卖菜的大爷火了,连菜市场砍价的阿姨都成了“人间清醒代言人”。可翻看这些词条下的讨论,真情实感的好评占比不到三成,更多的声音带着猎奇的窥探欲:“看她多久会被资本盯上”“预测一下能火多久”“要是出道了我第一个支持”。

说白了,我们消费的不是“刘欢欢”,而是“普通人身上的明星滤镜”。当娱乐圈的明星们活在精修图、通稿和完美人设里时,一个真实、琐碎、甚至带着点“不精致”的公务员出现,就像照进阴天的太阳——她让我们突然觉得“原来生活里还有未被污染的烟火气”。可这种“追捧”,本质上和追星没什么区别:我们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她身上,期待她成为“完美符号”,却忽略了“刘欢欢”首先是一个会累、会烦、只想下班啃煎饼的普通人。

当流量褪去,谁该为“被消费的普通人”负责?

事件过去一周,刘欢欢的名字已经跌出热搜榜百名开外,可那些被扒出来的照片、截图和“考古帖”还挂在各个平台上。有记者联系上她时,她只说了一句“只想安安静上班,谢谢大家关心”——这句话,像极了无数被过度关注的素人的心声。

在娱乐圈摸爬滚打的这些年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:素人因一张照片爆红,后续却被深扒“黑历史”;艺人因一个“接地气”的标签被捧上天,转瞬就因一点瑕疵被全网唾骂。流量这把双刃剑,从来不会因为你是“普通人”就变得温柔。平台推波助澜,媒体逐利而动,网友跟着起哄,唯独当事人,像个被推上台的小丑,连谢幕的机会都没有。

说到底,刘欢欢事件不该只是一则娱乐八卦,该让我们反思:当“素人翻红”成为流量密码,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“普通人”的基本尊重?下次再看到类似热搜,我们能不能少一点扒欲望,多一点共情——毕竟,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个“刘欢欢”,我们都值得在阳光下安心啃自己的煎饼果子,而不是站在镜头里,成为别人眼里的“风景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