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瘦成闪电”的刘欢和“胖若两人”的他,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‘修罗场’战神?

说起来刘欢,现在年轻人印象里,大概是好声音里总戴顶棒球帽,弹着吉他对着学员笑眯眯的“老顽童”,或是春晚舞台上唱我和你时温文尔雅的“国际刘”。但你若真翻出他80年代的旧照,或是听过他当年在地下通道吼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现场录音,保准会瞪大眼睛:“这还是同个人?”

修罗刘欢

今天咱不聊那些教科书级的成就——什么中国内地第一位签约国外唱片的流行歌手,什么北京人在纽约原声带拿奖拿到手软——咱就聊聊藏在这些光环背后的“修罗场”。你知不知道,当年那个瘦得像根竹竿的北京小伙,是怎么在音乐圈“杀”出一条血路的?

一、地下室里的“修罗场”:当北漂啃着馒头把钢琴当兄弟

修罗刘欢

1980年代的北京,艺术圈里混的“北漂”还没现在这么多,但竞争早已白热化。刘欢从国际关系大学毕业,揣着一纸文凭和一副好嗓子,一头扎进了音乐圈。可现实是:没背景、没资源,连像样的录音设备都用不上。

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京地下室吗?刘欢见过。据他后来在采访里打趣:“那会儿住的地方,抬头能看见蜘蛛谈恋爱,下雨得拿盆接水,但我那架破钢琴,比我还金贵。” 为了省钱,他一天啃三个馒头就咸菜,晚上却抱着钢琴即兴弹奏到天亮。有次为了赶demo,他连续熬了三天三夜,录完直接在录音室睡着了,醒来发现脸上还粘着揉皱的乐谱。

这种“苦行僧”式的修炼,外人看着是遭罪,在他眼里却是“修罗场”里的试炼。“那时候没想过要当明星,就觉得好东西得自己磨。” 就这么磨着,他的声音里慢慢有了“劲儿”——不是单纯的飙高音,而是带着故事感的撕扯,像把钝刀子,一刀一刀往人心窝里扎。后来唱弯弯的月亮时,有人问他这歌怎么这么“有味道”,他哈哈一笑:“味道都是地下室里熬出来的。”

二、巅峰期的“修罗场”:当红不让背后的“自我较劲”

1990年,少年壮志不言愁火了。大街小巷的录音机里循环播放着这首歌,刘欢一夜之间成了“国民歌手”。可鲜花和掌声砸过来时,他却给自己泼了盆冷水:“不能只吃老本,得往更难的路走。”

你敢信?当时已经是天王的他,跑去跟中央乐团的交响乐团合作,主动要求从合唱队员做起。别人劝他:“您现在随便开个演唱会都比他们挣钱,何必受这个累?”他特认真:“交响乐里的和声、配器,那才是音乐的骨架,我得把骨架练硬了,肉才不会塌。”

就这么较着劲,他成了中国流行音乐里最早“玩转”跨界的人。唱千万次的问时,他琢磨着怎么用美声技巧包装流行唱腔;录从头再来时,他带着乐队在零下十度的仓库里排练,就为找到“沧桑但不服输”的颗粒感。有次采访,记者问他:“您觉得同行里谁最厉害?”他沉吟片刻,指着头上的帽子:“没有对手,最大的对手永远是昨天的自己。”这话听着像鸡汤?但在他那儿,是真的在跟自己的“舒适区”死磕。

三、健康拉响警报时的“修罗场”:带病上场的“老战神”

时间快进到2010年,刘欢的体重突然飙升到200多斤,医生诊断出脂肪肝和心肌缺血,严令他必须减肥、休养。可就在这时,中国好声音找上了门。

外界都以为他会推掉——毕竟身体要紧,可他却一口答应:“这个节目不一样,能帮年轻人。”那几年,他一边吃着医生开的低脂餐,一边熬夜帮学员改歌。有次录到凌晨三点,助理看他在后台揉着太阳穴直皱眉,劝他歇会儿,他摆摆手:“没事,这孩子嗓子太可惜了,我得再听一遍。”

你看过他戴着帽子导播时的样子吗?帽檐下的眼睛亮得像星星,谁唱得好、谁哪儿有毛病,他一耳朵就能听出来。有学员怕他严格,结果他说:“我当年在地下室录音,一个音错了十几遍,你们现在有最好的设备,不好好练,对得起音乐吗?”这种“修罗场”般的严厉,背后其实是藏不住的心疼——就像当年那个在地下室啃馒头的年轻人,想把所有知道的都传给后辈。

如今再看刘欢,瘦了些,眼睛里的光却更亮了。有人问他:“您这30年,什么最骄傲?”他没提奖杯,没提票房,指着手机里存的学生视频:“你看这个娃,当年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,现在开巡演了,比当年我火多了。”

说真的,娱乐圈从不缺“流量战神”,缺的是像刘欢这样,在“修罗场”里打了半辈子仗,却始终把音乐当信仰的“老顽童”。他的“修罗场”,从来不是为了打败谁,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,不辜负那些在地下室里抱过琴的夜晚。

所以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,不妨闭上眼睛想想:那个“胖若两人”的他,和“瘦成闪电”的他,都曾是同一个“修罗场”里的战神——而真正的战神,从不怕岁月,只怕辜负热爱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