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是谁?华语乐坛为何总绕不开这个名字?

提到刘欢,有人会想起春晚舞台上那句“大河向东流”,有人会哼唱好汉歌里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的豪迈,但更多人心里有个疑问:这位头发日渐稀疏、身材发福的中年男人,究竟凭什么能让几代听众记住他的声音,甚至被称为“活着的教科书”?

要说刘欢,得从1987年的那个冬天讲起。那时28岁的他还只是中央音乐学院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,却在校园歌手大赛里唱了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——连他后来都笑着说:“本来就是个比赛,谁知道唱着唱着,全国都知道我了。”这首歌成了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,至今仍是很多人的青春BGM。那时候的刘欢,嗓子像装了弹簧,高音能穿透云层,低音又沉得像陈年老酒,更难得的是,他把流行音乐的“野”和美声的“稳”揉在一起,没人这么唱过,但所有人都觉得:“对,就该这么唱。”

但刘欢从没把自己困在“高音”的标签里。90年代初,他跑去美国访学,啃下了整整三大本音乐理论书,回来后做了一张弯弯的月亮,唱得全中国人心里都发酸。这首歌后来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“分水岭”,有人评价:“刘欢让流行乐有了叙事感,不再是喊口号了。”再后来,他给北京人在纽约唱千万次的问,用蓝调的慵懒裹着漂泊的无奈,连美国听众都问:“那个中国男人是谁?怎么能把孤独唱得那么具体?”

刘欢 介绍

很多人以为刘欢“只会唱歌”,其实他写歌更厉害。给水浒传写的好汉歌,他故意用河南方言的念白做前奏,说:“这才是老百姓的语言,不是戏台上的‘官话’。”这首歌火到什么程度?那时候的小卖部、理发店,甚至是乡下村里,都能听到有人吼“嘿呀依儿哟”。还有凤凰于飞,他为甄嬛传写的主题曲,用昆曲的咬字打底,把宫廷里的爱恨唱得像一杯凉掉的茶,余味全是苦的。

可谁能想到,这样一个“音乐才子”,差点被一场病击垮。2000年,刘欢被查出股骨头坏死,医生说:“以后别再长时间站立了。”他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:“那我以后怎么办?唱歌总不能坐着唱吧?”后来他真的坐着唱了2008年春晚的我和你,与莎拉·布莱曼并肩时,全世界都看到了他眼里的真诚。那时候有人说:“刘欢不行了,声音都劈了。”可没人注意到,他坐在钢琴旁弹和弦的手,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——那是他对音乐的倔,也是他对听众的交代。

如今,刘欢偶尔会出现在歌手的节目里,当评委时总说:“别管技巧,音乐得有‘人味儿’。”年轻歌手问他:“您红了三十多年,不觉得累吗?”他挠挠稀疏的头发,喝了口茶:“累什么?音乐就像种树,我当年种下的那些,现在都开始结果了,我还能再种几棵。”

说到底,刘欢为什么能成为“华语乐坛绕不开的名字”?或许答案就藏在他的歌声里——他唱的不是技巧,是故事;不是名利,是对音乐的赤诚。当流量歌手们今天出道明天就消失时,刘欢的歌还在KTV的播放列表里;当网红神曲三个月就被人遗忘时,好汉歌的旋律一响,全场还是会跟着合唱。这大概就是“活着的教科书”的意义:教会我们,真正的好东西,从来不怕时间。

所以下次再听到刘欢的声音,不妨想想:他用40多年唱了这么多歌,究竟是在唱什么?或许是在唱我们每个人心里,那颗永远滚烫的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吧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