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,很多人记忆里的刘欢,总是一头微卷的头发,坐在钢琴前或握着麦克风,声音像陈年的酒,越听越有滋味。但要是提起My Way,你会不会愣一下——等会儿,这不是首外文歌吗?怎么就成了刘欢的“代表作”之一?
其实啊,1993年刘欢唱My Way的时候,这首歌还远没有后来那么火。那时候华语乐坛流行的是粤语情歌和台湾校园民谣,一首英文歌要想红,得有多难?可刘欢偏就唱出了不一样的东西。我第一次听他的版本,是大学时在宿舍的旧录音机里,沙沙的电流声里,他开口第一句“And now, the end is near...”突然就把人拽住了——不是原版法兰克·辛纳屈那种慵懒的爵士味,也不是后来无数选秀歌手模仿的“深情款款”,他的声音里像掺了块燃煤,有股子“我就要这么唱,你们爱听听不听”的倔。
你可能会问:“不就是首歌,哪来这么多‘人生必修课’?”真要说起来,这歌跟刘欢本人的经历,简直是“天选之合”。
当年刘欢唱My Way的时候,其实已经在国内乐坛摸爬滚打了快十年。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家喻户晓,到弯弯的月亮唱尽市井烟火,他的路从来不是“一帆风顺”四个字能概括的。有人说他“嗓门太大,不流行”,他偏就不改;有人劝他“多写情歌,好赚钱”,他转身就扎进古籍里,琢磨怎么用京剧念白编曲。这种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”的劲儿,不正是My Way里那句“I did it my way”的灵魂吗?
后来我在一次采访里听到他聊这首歌,他说:“刚唱那会儿,有乐评人说‘刘欢唱坏了My Way’,我就笑笑——经典是拿来活用的,不是拿来供着的。”你还别说,他真没说谎。他的版本里,把原版里的“老派绅士气”改成了“中国文人的骨气”:副歌部分的高音不是炫技,是憋着一股劲往上顶,像不像我们普通人遇到坎,咬着牙也要往前冲的样子?中间那段即兴转音,带着点京剧的韵味,又带着点摇滚的野,哪是在唱歌,简直是在把半辈子的经历揉碎了,塞进旋律里。
有人说“时间是最好的滤镜”,用在刘欢和My Way身上再合适不过。这些年,这首歌被无数人翻唱,可每次打开视频,评论区总有人说:“还是刘欢的版本最带劲。”为什么?因为他的My Way里,装的是一个普通人的“不普通”。你看他唱到“I planned each chartered week, each careful day”时,声音里是几十年如一日对音乐的较真;唱到“Yes, there were times, I'm sure you knew”时,又像是在跟你掏心窝子,告诉你“谁还没点不容易呢”。这种真实,比任何华丽的花腔都戳人。
直到现在,我偶尔还会想起十年前某个加班的深夜,耳机循环播放刘欢的MyWay——窗外的城市霓虹闪烁,他的歌声从耳机里飘出来,像一双手轻轻拍着你的背:“别管别人怎么说,你走你的路。”那时候我突然明白,为什么这首歌能红这么多年,为什么刘欢的声音能陪一代人走过那么多年:因为My Way唱的不是什么大道理,是我们每个人藏在心底里,却没说出口的那句“我知道很难,但我偏要试试”。
所以说啊,刘欢的My Way哪首歌啊?他唱的根本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。下次再听这首歌,不妨停下来想一想:这些年,你有没有真的“doing it your way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