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他拒绝真人秀,却唱红一代又一代的经典?刘欢到底是个怎样“拧巴”的人?

在流量裹挟着娱乐圈狂奔的这些年,好像人人都在忙着“红”:上综艺、炒话题、立人设,恨不得24小时挂在热搜上。但总有那么几个人,像庄子里的“大鹏”,宁愿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”,也不屑在蓬蒿间争抢。刘欢,大概就是娱乐圈里最“拧巴”的那个——他明明可以靠颜值和歌声年少封神,却偏要转身扎进学术堆;他手握无数“国民天团”邀约,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三尺讲台;连写歌都要较真“歌词比旋律更重要”,活成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“老派艺术家”。

你是这样的人 刘欢

1. 他的歌,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时代BGM

说刘欢的歌“红”,太轻了。他的歌是刻在几代人骨血里的“时间戳”——86版西游记播到“敢问路在何方”时,多少家庭围坐在黑白电视前跟着哼;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千万里千万里,唱出了90年代“出国潮”里游子的乡愁;甚至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啊”的吼声,至今还能在KTV里掀翻屋顶。

你是这样的人 刘欢

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些“国民金曲”背后,藏着他对音乐近乎偏执的较真。写好汉歌时,他为了贴合水浒传里“一群草莽的粗粝感”,硬是把旋律改了十几版,连作词家易茗都说:“刘欢那会儿天天跟我较真,‘这句词得让百姓听着顺口,又有江湖气’,比导演还盯得紧。”后来好汉歌拿了奖,他却把奖杯往角落里一放:“歌火了就行,那些虚的不重要。”

更“拧巴”的是,他的歌从不用流量堆。好汉歌火的时候,互联网还没普及,靠的是口口相传;弯弯的月亮成为经典,不是因为MV里有俊男美女,而是歌词里“我的心充满惆怅,不为那弯弯的月亮”唱出了所有人的心事。他总说:“好歌是‘熬’出来的,不是‘造’出来的。现在的歌三天就写一首,怎么能有温度?”

你是这样的人 刘欢

2. 他是明星,更是“音乐界的扫地僧”

在大众印象里,刘欢是“在春晚唱了二十年”的明星,是歌手里“一开口就封神”的歌王。但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眼里,他是“拿着保温杯骂人”的刘教授——上课从不迟到,备课笔记比学生还厚,看到学生弹琴错音,能直接拍桌子:“这音符是死的吗?你得让它们‘活’起来!”

很多年后,他的学生才明白,那份“严苛”里藏着多大的热爱。刘欢38岁就当上了教授,却从不“摆架子”。他带着学生去音乐节,跟00后蹲在台下听摇滚乐,说:“你们得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爱什么,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的歌。”他帮学生改作业,能听出一小节和弦的问题:“这里的转音太花哨了,像给清水里加太多糖,反而没味道了。”

更让人意外的是,他对名利场的“绝缘”。2018年歌手请他当首发,他直接问:“能不能别先告诉观众我来了?我想让他们纯粹听歌。”节目录到一半,因为太瘦被网友担心,他却在采访里笑:“唱歌的人,不该靠脸吃饭。”这些年,多少明星挤破头想上真人秀,他却说:“那些环节太吵了,我只想安安静静做点事。”

3. 他的人生哲学:慢一点,才能走得更远

在这个“快消”时代,刘欢活得像个“古人”。他44岁才生下女儿,46岁才做了父亲,却在采访里说:“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着急了,总怕‘错过’,却忘了‘沉淀’有多重要。”

他的“慢”,是生活态度,也是创作哲学。写亚洲雄风时,为了研究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,他泡在图书馆里啃了三个月的民族音乐史;给甄嬛传写主题曲凤凰于飞,甚至翻阅了大量清宫笔记,连“旧梦依稀 往事迷离”里的“迷离”一词,都要反复推敲是不是符合剧中人的心境。

甚至他的“不红”,都带着主动选择的意味。有段时间,唱片公司逼他“转型唱口水歌”,他直接撕了合同:“我宁愿少唱几首,也不愿意糟蹋音乐。”后来有人问他后悔吗,他指着窗外的树:“你看那棵树,长得快的,木质都疏松;长得慢的,才能当栋梁。”

说到底,刘欢的“拧巴”,是这个娱乐圈里最清醒的“反骨”。他不追流量,却活成了所有音乐人的坐标;他不炒作,却让几代人记住了“好歌会说话”。他就像陈道明说的:“现在的人都在‘飞’,但刘欢是在‘走’——一步一步,踏踏实实,走到人心里去。”

或许,我们该问自己:在这个人人急着“红”的时代,刘欢用几十年证明的“慢”,才是真正的“快”;对音乐较真的“傻”,才是最聪明的“活”。你说,这样的人,怎么能不让人尊敬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