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你多久没听过刘欢的歌曲了?那些刻在DNA里的旋律,真的被遗忘了吗?

前几天刷到个视频,00后同事在办公室哼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刚开口就被旁边90后姐姐接了下一句——两个人相视一笑,突然问我:“刘欢老师好像好久没新歌了?他现在……” 话没说完,我却愣在原地:是啊,上一次完整听完刘欢的歌,是什么时候?

你多久没听过刘欢的歌曲

好像不是去年的某部OST,也不是前年歌手舞台的惊喜回归,甚至不是好汉歌又一次在短视频平台爆火。更像是某个加班的深夜,开车路过空无一人的高架,电台突然切到千万次的问,那股从胸腔里涌出来的熟悉感,突然让我意识到:那些曾让我们热泪盈眶、跟着哼唱一整天的旋律,好像真的被生活挤进了记忆的角落。

01. 他的歌,是几代人的“声音背景板”

你多久没听过刘欢的歌曲

你敢信吗?1998年水浒传播出时,街头的音像店里循环播放的是好汉歌;1997年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全国时,千万次的问成了每个留学生随身听的必备;1990年亚运会上,从亚洲雄风到弯弯的月亮,刘欢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,把“中国风”唱进了普通人的日常。

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守着电视看封神榜,片尾曲心中的太阳一响,爷爷会跟着拍手,爸爸会跟着哼,而我扒着沙发靠背,扒着扒着就会唱“留下一段情陪我到永远” ——那时候不懂什么叫“共鸣”,只觉得这声音又厚又暖,像大冬天里捧着的一杯热茶,烫得人心头发颤。

你多久没听过刘欢的歌曲

后来长大了,听凤凰于飞会琢磨“旧梦依稀,往事迷离”的缠绵,听从头再来被“心若在梦就在”的劲儿戳中眼眶,再后来甄嬛传里的凤凰于飞成了BGM常客,连外卖小哥都会在电梯里哼两句“红酥手,黄藤酒” ——刘欢的歌,好像从来不是“热门单曲”,却真真切切成了几代人的“声音背景板”:开心时听他辽阔,难过时听他深情,迷茫时听他坚定,不知不觉,那些旋律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

02. 为什么我们“想不起”他了?

有人说“刘欢老师隐退了啊”,其实不然。这些年,他上过歌手舞台,用弯弯的月亮和从头再来炸翻全场;担任过中国好声音导师,把“音乐的真诚”掰开揉碎了讲给学生听;甚至去年还客串了综艺,在游戏里笑呵呵地聊“嗓子保养” ——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我们讨论“华语乐坛”时,很少再提起他的名字。

大概是因为这个时代太快了。新歌像流水线上的商品,今天出明天火,后天就被下一首替代;短视频算法偏爱15秒的抓耳片段,没人有耐心等一首3分钟的歌慢慢铺陈;连“歌手”这个身份都快被“流量偶像”取代,唱功好不好似乎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有没有话题、能不能带货。

可刘欢的歌,偏偏需要“慢慢品”。他唱好汉歌不是吼,是把梁山好汉的豪情和江湖气揉进了每一个气口;他唱千万次的问不是飙高音,是把爱而不得的痛和执着浸透在每一句歌词里;他唱凤凰于飞甚至不用太多技巧,光是把“旧梦依稀”四个字念出来,就能让人瞬间代入故宫的红墙黄瓦。这种“不急不躁”的真诚,在现在这个“快餐时代”,好像成了“不合时宜” ——但仔细想想,我们有多久没听过能让人“记住一辈子”的歌了?

03. 刘欢的歌,从来不止是“歌”

上周和一位音乐圈前辈聊天,他说:“刘欢厉害在哪?他唱歌从来不是为了‘红’,是把音乐当成‘事儿’做。” 你想想,90年代初多少人听不懂美声,他却执着地把美声唱法融入流行音乐,让少年壮志不言愁成了经典;他坚持自己做编曲、审细节,一首弯弯的月亮改了半年,就为了让钢琴声像月光一样洒下来;后来他投身音乐教育,带出一批批年轻歌手,总说“你们要把根扎深,别只想着浮在面上”。

他的歌里,藏着一个音乐人的风骨,也藏着一个时代的印记。好汉歌的豪迈背后,是90年代中国社会走向开放的昂扬;从头再来的励志里,是下岗潮中普通人的不屈;北京欢迎你的欢腾里,是2008年那个夏天,全世界对中国的期待。这些歌从来不是“无病呻吟”,是和时代一起呼吸、一起心跳的声音。

所以现在再问“你多久没听过刘欢的歌曲了”,或许不该只是“想不起”,更该是“要不要再去听听”。歌单里的新歌换了一轮,可那些能让你在某个瞬间突然驻足、鼻子发酸的旋律,从来不会过时。就像刘欢常说的:“音乐是给人力量的,不管什么时候,只要有人需要,它就在那里。”

此刻突然有点怀念。要不要打开音乐软件,搜搜刘欢的歌?从好汉歌开始,到凤凰于飞结束,让那些刻在DNA里的旋律,再陪我们走一段路?毕竟有些声音,真的值得被一代又一代人听下去——你说呢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