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1997年那首从头再来,真的是刘欢写给下岗工人的歌吗?

1997年的冬天,北京的国棉二厂车间里,李建国蹲在机床旁,手指摩挲着刚领到的"下岗证",纸页边缘已经被他的汗浸得发软。广播里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旋律:"心若在梦就在,天地之间还有真爱……"他猛地抬头,看见车间里几个工友悄悄抹着眼角,窗外是灰蒙蒙的天,可这句"看成败人生不过是从头再来",像块热炭似的,烫在了他们心里。

从头再来1997刘欢

那年头,这样的故事在共和国的工厂区里每天都在发生。国企改革大潮席卷而来,全国下岗职工超过2000万,沈阳铁西区的早晨,总能看到拎着铝饭盒的工人聚集在劳务市场,脚边垫着写有"瓦工、木工、力工"的纸板。而正是在这样的阵痛中,一首叫从头再来的歌,随着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公益广告,钻进了千家万户的收音机。

可你知道这首歌最初是谁找刘欢唱的吗?不是唱片公司,不是晚会导演,是当时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。1997年,为了让下岗职工感受到社会的关怀,他们想通过一首歌传递"不放弃"的力量,辗转找到了刘欢。刘欢听完创作小样,没提片酬,只问了一句:"能让真正经历过下岗的工人在电视上唱更好吗?"后来广告里的镜头,很多素材都是剧组真的去了沈阳、重庆的工厂区,拍的那些在车床前擦眼泪的手、在劳务市场递简历的手。

从头再来1997刘欢

刘欢唱这首歌时,正处在自己事业的上升期。1990年千万次的问让他火遍大江南北,1996年好汉歌又让他成为"国民歌王"。但他没有把从头再来当成"任务",反而带着乐队进了棚,一遍遍地改编。原曲偏抒情,他坚持加入摇滚的鼓点,说:"不能光让人哭,得让人听着想站起来!"录音时,他特意关掉空调,让整个棚里保持闷热,"下岗工人找工作时,哪个不是一身汗?就得有这种热辣辣的劲儿"。

最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首歌的词作者晓光,自己就差点"下岗"。90年代初,他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当秘书,单位裁员,他也在名单里。后来虽然留下来了,但身边同事离开的场景让他记了很久,所以他写"旧日繁华如过眼云烟"时,笔尖一直在抖——他写的不只是别人的故事,是自己的担忧,是千万普通人的日子。

从头再来1997刘欢

有老工人回忆,那时候电视里放从头再来,广告时间总有人不换台,连卖报纸的小贩都把收音机摆在摊位上放这首歌。有个沈阳的出租车司机说,有次拉了个下岗的大姐,听着听着突然哭出声,说:"我这把年纪,除了会开铲车,还能干啥?广告里那人唱得对,从头再来呗!"

其实刘欢很少聊起这首歌的"成功",反而总提醒别人:"别把它当成'苦情歌',下岗不是终点,是新的开始。你看后来多少工人靠着开小吃店、搞电商,活出了比原来更亮堂的日子?"2010年他去沈阳做活动,遇到个当年下岗的阿姨,阿姨拉着他说:"我现在开了连锁包子铺,雇了10个姐妹,每次蒸包子,我都放你的歌,员工们说听着有干劲!"

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,一首歌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力量。但在没有短视频、没有朋友圈的1997年,歌声是最直接的慰藉。它不居高临下地说教,而是蹲下来和普通人说话——承认你的难,更相信你的好。就像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的:"艺术不是用来展示华丽的,是让每个觉得走投无路的人,知道旁边有盏灯在亮着。"

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:从头再来真的是写给下岗工人的歌吗?它当然是,但它更是写给了所有在生活面前摔过跤、却还想爬起来的人。就像1997年的李建国,后来靠着在夜市修自行车攒了钱,现在开了家修车铺,门口的音箱永远循环播放着那首他听了26年的歌:"看成败人生不过从头再来"——你说,这算不算一种最实在的"版权传承"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