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乳山刘欢欢是谁?没背景没资本,凭什么让全网跟着“找她要海鲜”?

打开短视频平台,刷到个扎着马尾、围着碎花围裙的姑娘,正蹲在渔港码头上,手里举着刚从海里捞的牡蛎,对镜头喊:“要吃乳山牡蛎的,直接报我名!欢欢家后山的海,养出来的蚝甜得流油!” 配文里还带着定位:“山东乳山·自家渔船”。

乳山刘欢欢

你可能会划走——毕竟现在短视频上举着海鲜喊“自家产”的博主一抓一把。可接下来几天,屏幕上总能撞见她:今天在滩涂挖花蛤,泥巴糊到胳膊肘;明天跟着爹出海,被浪打湿了半身头发;后天又在灶台前教做“乳山喜饼”,面粉扑了一鼻尖。评论区里更热闹:“欢欢,我在北京想吃你家的海鲜,怎么寄?”“老乡啊!我妈说当年在乳山插队,就吃这种味儿!”“啥时候直播带货?我囤了十袋虾米等着!”

她叫刘欢欢,乳山本地人,刷到她视频的人,十个里有八个会问:“这人谁啊?没作品不炒作,怎么就火成这样?”

乳山刘欢欢

在乳山,“欢欢”不是网红,是“咱们家的孩子”

按理说,乳山不算小众——威海下辖的县级市,靠黄海,产海鲜,尤其是“乳山牡蛎”,这几年成了地理标志产品,全国都出名。但刘欢欢火了之前,乳山在网上的存在感,大多是“海鲜产地”的标签。她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“美女网红”,视频里不搞滤镜,不凹造型,说话带着胶东口音,偶尔还磕磕巴巴,更像是邻居大妹子随手拍的生活日常。

可偏偏就是这样的“不专业”,让不少人觉得“亲”。

“你看她挖花蛤那手,老茧都有,肯定不是装的。” 山东老家的王阿姨刷到她的视频就点赞,“现在的年轻人拍吃的,净摆拍,欢欢是真的在海边长大的。” 确实,刘欢欢的视频里,最常见的是“沾泥土带鱼腥”的镜头:跟着父亲凌晨四点出海,甲板上的海风把头发吹得像杂草;蹲在滩涂上挖蛤蜊,指甲缝里洗不净的泥巴;坐在自家小院里晒鱼干,阳光把脸晒得通红。这些画面没有精致的运镜,没有夸张的剧情,却透着一股子“实在劲儿”。

乳山本地人更认她。在县城的菜市场、渔港码头,常有阿姨大叔凑在一块儿:“看那个欢欢没?就是视频里那个姑娘,她家就在老码头旁边,她爹以前是渔民,蚝养殖得好着呢!” “可不是嘛,上次我闺女买了她家的牡蛎,个头大,肉肥,和年轻时在青岛吃的一个味儿。” 对当地人来说,刘欢欢不是“网红”,是“咱们家的孩子”,是带着乳山山海气息的“活招牌”。

当“小城故事”撞上“情绪价值”:为什么我们要追一个没名气的网红?

这两年,“地方顶流”突然多了起来——不是一线明星,也不是顶流网红,而是像刘欢欢这样,扎根在小城市、小乡村的普通人。拍着自己家门口的景,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,却硬生生火成了“现象级”。

为什么呢?

或许是因为,我们看的“精致生活”太多了。滤镜磨到失真的颜值, staged( staged,故意安排)的下午茶,完美得像剧本的日常……时间长了,反而让人觉得“假”。直到刘欢欢的视频出现:她被海浪呛得咳嗽,蹲在地上笑出眼泪,学做蛋糕时打蛋糊了一手,这些“不完美”的瞬间,反而戳中了人心——原来真实的生活,比“完美剧本”更有力量。

更关键的是,她卖的不只是海鲜,更是“乡愁”和“信任”。对在外打拼的山东人来说,刘欢欢视频里的牡蛎、花蛤、海鱼,是“妈妈的味道”“小时候的味道”;对没来过乳山的人来说,跟着她的镜头看日出时的渔港、退潮后的滩涂、热气腾腾的海鲜大锅,就像是“云游”了一座城。评论区里有人说:“看着欢欢在海边忙活,突然想起我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,也是这样的日子。” 这种情绪共鸣,比任何商业推广都管用。

还有她的“实在”。有次直播,有网友问:“你这海鲜保活吗?” 她直接说:“活的我不好寄,成本太高,但都是早上刚捞的,冰块保鲜,不好吃你找我爹,他比我还凶!” 没有花哨的营销话术,只有“实在人说实在话”,反而让人觉得“靠谱”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能让人“无条件信任”的人,太少了。

没有资本的“草根网红”,能火多久?

也有人问:刘欢欢没背景、没团队,就靠自己拍视频,能红多久?会不会被流量反噬?

其实,从“小城故事”走红的网红,大多逃不过“昙花一现”的魔咒。毕竟,互联网的记忆太短,今天爱她“真实”,明天就可能追下一个“新鲜”。但刘欢欢身上,有种“稳劲儿”——她从不把网红身份当回事,视频更新很随意,直播看心情,有人问带货,就说“等忙完这阵”;有人建议她“搞精致点”,她摆摆手:“我这人就这样,改不了,改了就不是欢欢了。”

她似乎更清楚自己要什么:“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我们乳山的海鲜有多好,我们这里的日子多自在。” 对她来说,走红是意外,不是目的。她还是那个早上四点起床跟出海的姑娘,还是那个蹲在滩涂上挖蛤蜊的渔民女儿,还是那个在灶台前学做喜饼的“接地气女孩”。

或许,这就是她能留住人的原因:她没有试图成为“谁”,她只是在做自己。在这个人人想“红”、都想“活成别人”的时代,这种“做自己”的底气,反而成了最稀缺的“内容价值”。

下次再刷到刘欢欢的视频,你可能还是会划走,但或许也会在心里念一句:“那个乳山的姑娘,今天又捞了多少海鲜啊?” 毕竟,能让我们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,想起大海的味道、想起故乡的人,不多。而她,刚好是其中一个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