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?KTV里唱完一首弯弯的月亮,朋友突然从对面探过头来:“你这声音……怎么越听越像刘欢老师?”一开始你还不信,多听几回自己录的干声,还真琢磨出点那股“刘欢味儿”来。明明没刻意模仿过,唱歌时也没想“我要成为刘欢”,可声音里总有种说不清的相似感。这是为啥?难道真是“老天爷赏饭吃”,天生就该走这条路?
先别急着对号入座。刘欢的声音,早就不只是“好听”那么简单了。你翻翻80、90年代的影视原声带,从北京人在纽约的千万次的问到水浒传的好汉歌,他的嗓子就像个“万能钥匙”——既能把我和你唱得大气磅礴,让鸟巢上空的风都跟着颤;也能在告别时刻里藏起锋芒,像老朋友在你耳边唠嗑。这种“既能镇场子又能接地气”的本事,可不是随便哪个歌手都能练出来的。
那为啥普通人唱歌,也会被说“像刘欢”?可能得从嗓子的“出厂设置”说起。刘欢的声带是天生的“低音炮”,但光有低音可不够,他厉害的是能把低音的醇厚和高音的通透捏在一起,就像炖肉时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炖得烂而不柴——你听他唱你是这样的人,开头那句“多想说爱你其实很容易”,声音像从肺腑里慢慢渗出来,不使劲却字字都砸在心上。这种“胸腔共鸣+气息支撑”的发声方式,很多没学过声乐的人,可能在无意识中“撞”对了。
比如你平时说话要是习惯用丹田发力,而不是扯着嗓子喊,唱歌时自然就会带点“刘欢式”的沉稳。再加上如果咬字喜欢把字头咬得稳、字腹放得足,像他唱“我”字时,那个“卧”的韵母能拖得又圆又长,不飘不散,哪怕音域没那么宽,听上去也会有种“靠谱”的味道。你想想,多少人KTV里飙高音时声音劈叉,可刘欢唱亚洲雄风那种超长高音,像坐电梯一样稳稳当当上去,还带着股“这有啥”的松弛感——这种“举重若轻”的技术流,普通人可能练不到位,但偶尔在某一句里摸到点门道,就被耳朵尖的朋友捕捉到了。
当然,除了技术,“像刘欢”可能还沾了点“时代滤镜”的光。刘欢的声音,几乎是一代中国人的“听觉记忆”。小时候听电视里他唱歌,觉得那声音就是“厉害”的代名词——比村头广播的大喇叭有温度,比学校音乐老师的范儿更大气。等你长大后自己唱歌,不自觉地就会用那种“让人觉得我很厉害”的发声方式,久而久之,声音里就嵌进了些他的影子。就像小时候学写字,总喜欢模仿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笔画,哪怕后来自己写了千万遍,起笔收笔时还能看到当年的影子。
不过话说回来,真被说“像刘欢”也不是坏事。至少说明你的声音里有种能让人“静下来听”的力量——毕竟刘欢的歌,从来不是当背景音乐听的,得一句一句品,才能品出里头的沧桑、温柔和不服输的劲儿。要是你下次再被朋友这么说,不妨笑着回一句:“像刘欢?那说明我得好好练练,争取有一天让人一听就知道‘这是我自己’。”毕竟,好的声音不在于复制谁,而在于能不能把自己的故事,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唱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