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云南“刘欢”是谁?他凭什么让老歌迷点头,新观众叫好?

最近有朋友去云南大理玩,发了段视频在朋友圈:洱海边的民宿院子里,一个穿白族扎染上衣的男人抱把吉他,唱着改编过的小河淌水,声音浑厚又有泥土气,酷似早年的刘欢。评论区炸了:“这是刘欢亲戚?”“云南怎么藏着这么个宝藏?”

云南刘欢

后来一问,人家既不姓刘,也不是什么“刘欢亲戚”,他叫刘欢,30岁,大理白族人,平时在古城开家小民宿,闲了就写歌唱歌,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几十万粉丝,朋友们都喊他“云南刘欢”。

不是那位“歌坛King”,是“洱海边的歌者”

云南刘欢

严格说,“云南刘欢”和北京那位刘欢除了名字,几乎没交集——他没出过专辑,没上过卫视晚会,甚至连专业的声乐训练都没怎么接受过。但如果你见过他唱歌,就会明白为什么大家会把他和“刘欢”联系在一起:同样是那种能把故事揉进声音里的醇厚,同样是没技巧的“技巧”,却能让人一听就记住。

刘欢的“出道”特别偶然。2018年他在丽江开民宿,赶上旅游淡季,店里没客人,他就抱着吉他坐在院子里弹唱,都是些白族老调,或者自己写的小曲。没想到有客人录了段视频发网上,留言说“这声音像毛绒毯子,裹得人心里暖”。后来他搬到大理,干脆在民宿搭了个小舞台,每天晚上七八点,谁想听歌就搬个小板凳过来,他免费唱,游客给杯茶水就行。

“我唱的不是歌,是活过的生活”

刘欢的歌里,从来没什么宏大的主题,都是些“小日子”的碎片。比如大理姑娘,写的是巷口卖饵丝的阿妹,“蓝布包头围裙花,笑起来时两个酒窝深,像洱海的水打了个旋”;比如洱海边的酒鬼,写的常来他店里的老杨,“每天下午都要喝半碗米酒,说海子知道他心里的愁”。

“有人说我歌俗,”他挠挠头,带着点大理口音,“可生活本来就俗啊,吃饭、干活、喜欢的人,哪一样不是俗的?但俗里也有真心,我就是要唱这种真心。”去年他拍山路十八弯,视频里没配风景,就是他背着吉他走在乡间土路上,身后跟着村里的狗,唱到“这里十八弯,那里十八弯”时,镜头扫过田里插秧的农民,他们都直起腰笑——那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调子,被他写进了歌里。

为什么“云南刘欢”能走红?

现在的娱乐圈,不缺“精致偶像”,却少有“真诚声音”。刘欢的火,或许正是因为他戳中了大家对“真实”的渴望。

他的观众里,有一半是来云南旅游的年轻人。有人说“在大理听了他的歌,才算没白来”,因为他唱的不是景区的“表演”,是当地人的日子;另一半是老歌迷,有六十多岁的上海阿姨,专程坐飞机来大理,就为了听他唱一首阿老表,你要来呢嘎。

“有一次唱蝴蝶泉边,唱到“叽里咕噜,叽里咕噜”,台下有个白族阿婆跟着哼,哼着哼着就哭了,”刘欢说,“我后来才知道,那是她年轻时和阿哥唱的歌。”这种“连接”,比任何流量数据都实在。

娱乐圈缺的不是流量,是“带着泥土味儿的歌”

刘欢从不说自己是什么“歌手”,他总说“我就是个爱唱歌的民宿老板”。他的视频也很朴素,画面模糊,偶尔还有游客的说话声,但他唱的每一句,都像是身边的人在讲故事。

这两年,模仿他的人不少,有人穿扎染唱歌,有人拍“云南民宿歌者”,但总差点意思——因为刘欢的歌里,有他二十多年在云南的生活底色:洱海的晨雾,苍山的风,阿妈教的调子,酒馆里的笑声。这些是模仿不来的。

说到底,娱乐圈不缺包装完美的“明星”,缺的从来不是技巧,而是能把生活唱进人心的“真唱者”。像云南刘欢这样的人,或许不会大红大紫,但他唱的那些带着泥土味的歌,会像洱海的水一样,慢慢流进听歌人的心里。

下次你去云南,不妨也去他的民宿坐坐。点杯茶,听他唱首大理的雨,说不定你会明白:为什么有人愿意为了一首歌,走很远的路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