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我们亚洲,山是高昂的头,河是奔腾的流,我们亚洲,树都根连根,云手牵手——为什么一听到这句歌词,你突然就想跟着唱,眼眶还有点热?

1990年的北京,秋天的风里飘着亚运会的气息。那是新中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体育盛会,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儿,要让世界看看“咱们中国人啥样”。就在这时,一首歌像长了翅膀,从北京的录音棚飞遍了大街小巷,后来又飞过了亚洲,成了几代人心里“听到就起鸡皮疙瘩”的经典。它就是亚洲雄风,而唱响这首歌的,是当时正处在事业巅峰的刘欢和韦唯。

为啥是刘欢和韦唯?“声”临其境的“亚洲气派”

现在回头看,选刘欢和韦唯唱亚洲雄风,简直是“天作之合”。那会儿的刘欢,刚唱完少年壮志不言愁,嗓子里既有黄河的奔腾,又有北方的厚重,高音一上去能顶破天,低音一沉又像扎根大地。韦呢?她比刘欢小几岁,但声音里有股冲劲儿,像南方初春的竹子,拔节似的往上窜,又带着女性的柔韧——刘欢是“山”,韦唯是“河”,山环水绕,正好唱出“我们亚洲”的雄浑与灵动。

亚洲雄风 刘欢 韦唯

其实当时找歌手时,导演组挺犯难的。亚运会主题曲要既有国际范儿,又得有中国味儿,还得能鼓舞人心。刘欢早就是“国民歌者”,可他风格偏深沉;韦唯正在走红爱的奉献,唱的都是温情路线。可当他们俩站到徐沛东(作曲)和张藜(作词)面前,试唱完第一句“我们亚洲”,所有人都拍大腿:“就是这俩人了!”刘欢的中音稳如泰山,韦唯的高音亮如闪电,一开口,那种“亚洲既有古老底蕴,又有昂扬活力”的感觉,一下子就出来了。

一首歌里的“亚洲密码”:不是口号,是咱共同的情感

亚洲雄风的歌词,现在听来一点都不“老土”。没有空泛的“伟大”“光荣”,全是具象的画面:“山是高昂的头”,是喜马拉雅的脊梁;“河是奔腾的流”,是长江黄河的脉搏;“我们亚洲,云手牵手”,是亚洲国家的守望相助。徐沛东后来回忆:“写这歌时,我没想着要‘喊口号’,就想的是:亚洲这么大,山不同、水不同,但我们都在一块土地上呼吸,都有对生活的热爱,对未来的盼头。”

最绝的是旋律。前奏一起,那股子“雄风”就扑面而来——既有交响乐的恢弘,又藏着民间小调的朗朗上口。刘欢的那句“山是高昂的头”,声音往上扬,像爬泰山的十八盘,一步比一步有劲儿;韦唯接的“河是奔腾的流”,突然转高,像壶口瀑布的浪花,砸进心里。你知道吗?这首歌在录音棚里录了三天,刘欢和韦唯光“和声”就磨合了六七遍,既要让两人的声音“咬”在一起,又不能谁压着谁,最后那个“手牵手”的叠唱,韦唯说:“当时唱着唱着,我俩都笑了,感觉真像和亚洲各国的小伙伴站在一起。”

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,刘欢穿着黑色西装,韦唯一袭红裙,站在鸟巢(当时叫国家体中心)的舞台上,当“我们亚洲”的旋律响起时,几万观众跟着唱,连场边的外国运动员都跟着打拍子。后来有记者采访一个日本排球运动员,他说:“我不懂歌词,但那声音让我觉得,亚洲真的像一家人。”

33年过去,为啥我们还是忘不了?

现在短视频平台上,亚洲雄风的片段经常被翻出来,配着年轻人运动、旅行的画面,评论区里全是“DNA动了”“我爸妈当年结婚就是放的这首歌”。为啥一首30多年前的歌,还能“破圈”?

因为它的“真诚”。现在的歌,编曲越来越复杂,歌词越来越花哨,但少了亚洲雄风那种“掏心窝子”的力量。刘欢的声音里,有90年代中国人“对世界说‘你好’”的自信;韦唯的声音里,有“咱们亚洲不认输”的倔强。那会儿没有滤镜,没有修音,就是两个顶级歌手,用最本嗓子的声音,唱对家园的热爱,对伙伴的期待。

更重要的是,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“精气神”。90年代初,中国刚打开国门不久,既想拥抱世界,又想守住自己的根。亚洲雄风恰好唱出了这种“不卑不亢”:我们不张扬,但我们的“头”永远高昂;我们不封闭,但我们的“手”永远牵着伙伴。这种情感,跨越了年龄,跨越了时间,只要听到那句“我们亚洲”,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的热血,或者父辈当年的期盼。

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,一个70后爸爸带着5岁的女儿在车里放亚洲雄风,小女孩跟着唱“我们亚洲,山是高昂的头”,爸爸突然哭了。评论区有人说:“原来经典是,你爸会唱,你会唱,你孩子也会唱。”

是啊,刘欢和韦唯的亚洲雄风,从来不是一首“过时的老歌”。它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“亚洲记忆”,是当生活累的时候,想起那句“河是奔腾的流”,就又能往前走的勇气。下次再听到这首歌,不妨跟着大声唱——唱给我们的山,我们的河,我们共同的“亚洲雄风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