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刘欢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乡村爱情里那个留着寸头、说话带点“大碴子味儿”的刘大脑袋——总想着占点小便宜,关键时刻又透着股东北汉子特有的仗义;被媳妇王云追着满村跑时一脸怂样,可朋友有事,他二话不说就拎着酒瓶子上前。这个角色火了二十年,从第一季到二十几季,观众眼看他从一个“小跟班”熬成了象牙山的“老江湖”,却很少有人说:刘欢,其实不止会演刘大脑袋。
一、把“小角色”演成“活符号”,他到底用了多少心思?
2007年,乡村爱情1开播,刘欢饰演的刘大脑袋,第一场戏就是跟着赵本山的刘能去村里“视察”:背着手,挺着肚子,说话时带点官腔,眼珠子却滴溜溜转,一看就藏着点小心思。这个角色当时没几句台词,连名字都是“刘大脑袋”这么个外号,可观众记住了——因为他“太像村里那个人了”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科班出身的演员,为什么能把“小配角”演进人心里?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:“刘大脑袋不是‘演’出来的,是‘泡’出来的。”为了演好这个农村干部,他提前三个月跑到辽宁开原的农村蹲点,跟着村主任开村民会、喂猪、唠嗑,听人吵架就躲在一旁记语气,看大娘唠家常就学她们的神态。“农村人的精明不是坏,是过日子磨出来的;他们的仗义不是傻,是邻里几十年处出来的情分。”刘欢说,他最怕把角色演“假”,所以连刘大脑袋爱挠后脑勺的小动作,都是从村里观察来的——紧张时挠,犹豫时挠,甚至撒谎前也得先挠两下。
后来刘大脑袋戏份越来越重,成了剧中的“扛剧担当”。有一场戏,刘大脑袋养鸡场遇到危机,蹲在墙角抽烟,烟头掉了都没发觉,眼里全是红血丝。刘欢说,那场戏他没刻意“煽情”,就是想起自己年轻时创业失败的样子,“农村人哪有那么多哭天抢地,憋着、扛着,等烟抽完了,眼泪也就跟着风干了。”这场戏播出后,弹幕里全是“刘大脑袋太难了”“这就是现实里的我们”,可刘欢却说:“不是我演得好,是这个角色替老百姓说了话。”
二、撕掉“刘大脑袋”标签,他敢不敢“跳出舒适区”?
这些年,总有人说刘欢“被刘大脑袋框住了”。可仔细想想,除了乡村爱情,他演过话剧白鹿原里的鹿三,憨厚耿直的关中老农;客串过马大帅里的街头混混,虽戏份不多,却把市井小人物的市侩演得活灵活现;甚至在刘老根3里,演过一个唱二人转的落魄艺人,一把破吉他弹得满眼沧桑。
有人说他“不敢接大角色”,可刘欢有自己的坚持:“流量是虚的,角色是实的。”他拒绝过不少“网红剧本”,理由是“角色没根,像没魂的木偶”。“我宁可少接戏,也不想观众指着我说‘看,那又是刘大脑袋’。”他在一次采访里说,演员的价值不是“演了多少人”,而是“演活了多少人”。
去年,他主演了一部小成本电影咱村有喜剧,演一个留守村里的老木匠,为了保护老祠堂和开发商“斗智斗勇”。为了这个角色,他学了三个月木工,片场真刨木头、凿榫卯,手上磨出厚茧子。导演说:“刘欢不是在‘演’木匠,他‘就是’木匠——那种对土地的执着,对老物件的爱,装不出来。”电影没上映时,没人看好这种“接地气”的题材,可上映后却口碑逆袭,很多人说:“看哭了,这说的就是我爸、我爷。”
三、流量时代,他是“异类”,也是“清醒者”
现在的娱乐圈,热搜换了一批又一批,但刘欢很少出现在热搜上。他不炒作,不带货,甚至连微博都很少发,大部分时间都在剧组或者剧场。“演员的根在戏里,不在手机里。”他说,“你看那些老艺术家,一辈子没拍几部戏,可提起他们的名字,所有人都会竖大拇指。这才是演员该有的样子。”
有人说他“跟不上时代”,可他却活成了很多演员的“榜样”。在片场,他从不耍大牌,帮场务搬道具,给年轻演员搭戏;遇到年轻演员请教表演,他掏心掏肺:“别学那些‘表演痕迹’重的,生活是最好的老师,你观察一个卖菜的阿姨,就知道什么是‘真实’。”
有人问他:“演了二十年配角,你后悔吗?”他笑得特别憨:“后悔啥?刘大脑袋让我走进了观众心里,这就够了。再说,配角怎么了?配角撑起了半部剧,每一个好角色,都值得被认真对待。”
写在最后:好演员,从不怕“慢慢来”
从2007年的“刘大脑袋”到如今的“实力戏骨”,刘欢用了二十年。他没有一夜爆红,却用一个个扎实的角色,在观众心里扎了根。在这个追求“快”的时代,他像一股清流,告诉所有人:真正的成功,从来不是靠流量和炒作堆出来的,而是靠对专业的敬畏,对角色的热爱,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
下次再看乡村爱情时,不妨多留意刘欢的表演——他挠头时的小动作,说话时的语气,甚至是眼神里一闪而过的疲惫,都藏着他对表演的极致追求。因为,好演员从不用“演”,他们本身就是角色。
你说,这样的刘欢,是不是娱乐圈里最“宝藏”的那一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