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到一条视频,河北乐亭县城的老街边,一家“刘欢超市”的门头被晒得有些发白,玻璃窗上贴着“今日特价:本地西红柿1.98元/斤”的手写标签,货架上的酱油瓶摆得整整齐齐,收银台后头还站着个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——眼尖的网友一眼认出:“这不是刘欢嘛!”
消息传开,不少人嘀咕:“刘欢不是早在北京过着半退休生活吗?怎么回老家开起超市了?”但乐亭人清楚,这事从去年就传开了,只是歌神本人总躲着镜头,宁愿守着收银台刷手机,也不愿让这方小天地成了打卡地。
从“乐亭小子”到“国民歌神”,他心里总揣着条老街
说起刘欢和乐亭的渊源,老一辈人能讲出不少故事。1963年,刘欢出生在这个冀东沿海小县城,父亲是普通工人,母亲在粮店上班,他小时候就住在这条后来开超市的老街上,常去巷口的小卖部买冰棍,老板总会多给他半块。
后来刘欢考上大学,一步步唱出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,成了家喻户晓的歌神,但只要回乐亭,他还是喜欢穿着夹克衫在街上遛弯,跟炸油条的大叔打招呼,去菜市场挑本地的桃子。“他总说,北京的楼再高,也比不上乐亭的碱滩地种出来的麦子香。”一位跟刘欢家沾亲的邻居说,早几年他回老家,就念叨着“街角那家小卖部拆迁了,怪可惜的”,没想到真把超市盘了下来。
这不是“明星副业”,是给家乡人的“实在”
走进“刘欢超市”,你会发现跟别家没什么不同:货架上摆着乐亭本地的花生油、虾酱,冰柜里冻着刚捞的海鲜,墙角堆着成箱的京欣西瓜,价格标签全是手写的,比县城其他超市便宜两三毛钱。
“欢子(刘欢小名)说了,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,就让街坊邻居买个方便。”超市的老员工周姐说,刘欢几乎每周都来,不是站在货架前理货,就是蹲在冷库门口帮着搬箱子,有一次有位大爷来买降压药,发现药放在最顶层,他二话不说搬来梯子,还记下大爷常吃的牌子,下次专门摆在第一排。
更让乐亭人念叨的是,刘欢特意跟供货商说:“咱本地的桃子、玉米,别等蔫了再卖,便宜点卖给社区的老人,剩下的我掏钱收。”去年秋天,超市门口还摆了个免费摊位,拉着电饭煲熬乐亭特色的大米粥,路过的人都能盛一碗。
当“顶级流量”回归“人间烟火”,明星该如何与家乡相处?
这几年,明星回老家创业、投资的事不少,有的开民宿搞得风生水起,有的搞农场却水土不服,但刘欢的超市却像颗“定心丸”——没有开业典礼,没有宣传海报,就连门口的LED屏幕都只放促销信息,不播个人作品。
“有人劝他,‘欢哥,这要宣传宣传,保准生意红火’”,刘欢摆摆手说:“我开超市不是图赚钱,就是想让家门口热闹点。再说,我是刘欢,但在这儿,我就是街坊邻居家的‘欢子’,犯不着搞那些排场。”
这话听着朴素,却戳中了很多人:真正的“接地气”不是偶尔回家扫个墓、吃顿饭,也不是把家乡当成“流量收割机”,而是愿意把时间和精力,花在解决身边人的“小事”上——就像小时候他常去的那家小卖部,老板多给半块冰棍的温情,如今被他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这片土地。
写在最后:烟火里的老派浪漫,从来不过时
如今,“刘欢超市”成了乐亭县城的“隐形打卡地”,很少有游客专门来,但本地人路过总会多看两眼,看到收银台后的那个熟悉的身影,会笑着喊句:“欢子,今儿啥菜新鲜?”他就抬起头,推推眼镜,露出标志性的笑容:“刚到的梭子蟹,你要不要来两斤?”
说到底,明星和家乡的关系,从来不是“单向输出”,而是“双向奔赴”。刘欢用超市赚的钱给社区买了两套健身器材,街坊们则把自家种的蔬菜送到超市门口,说“给你尝尝鲜”。这种最朴素的互动,或许比任何华丽的“乡愁营销”都更动人——因为它藏着最真实的烟火气,也藏着一个人对根最深的眷恋。
下次再有人说“明星离群众越来越远了”,或许可以把“刘欢超市”的照片甩给他们:你看,真正的老派浪漫,从来都在柴米油盐里,在对家乡的“实在”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