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中国梦之声,当年那档让无数音乐人又爱又怕的舞台,总绕不开刘欢的身影——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,抱着双臂坐在导师席上,点评时既一针见血又带着点“老顽童”式的真诚。2014年第二季,他带着一群心怀音乐梦的学员闯进大众视野,那些名字如今还有人记得吗?有人靠一首歌火遍全国,有人却在娱乐圈的洪流中悄悄转身,他们的故事,或许比比赛本身更值得细说。
先说说“最被看好却差点消失”的学员:李祥戈
李祥戈当年是刘欢组里的“种子选手”,一上场就带着一股子韧劲:来自农村,没受过专业训练,却能把whole of me唱得荡气回肠。刘欢当时评价他:“你的声音里藏着东西,是生活磨出来的味道。”决赛场他选了一首原创的带着家乡的味道来唱歌,台下观众哭成一片,都觉得冠军非他莫然。
可结果出来,他只拿了季军。很多人替他惋惜,他却没抱怨,只说:“刘欢老师说,比赛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”后来他真把这句话刻进了心里:没签大公司,自己掏钱做EP,跑去田间地头采风,把农民的故事写进歌里。前两年一首麦子熟了在短视频平台突然火起来,视频里的他晒得黝黑,抱着吉他站在麦浪里唱“俺爹说麦子熟了就该回家”,评论区有人说“这才是活生生的音乐”,他才终于被更多人记住。现在他偶尔还回村里给乡亲们唱歌,有粉丝跑去找他合影,他憨笑着摆手:“我就是个唱歌的农民,没啥特别的。”
再聊聊“被刘欢“硬生生留”在舞台的女孩”:南玛子呷
南玛子呷的名字,当年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——彝族姑娘,皮肤黝黑,眼睛像浸了星星。初选时她唱阿果吉曲,开口没两句,刘欢就忍不住打断:“等等,你这声音是从大山里带来的吗?我们studio都装不下你的情感。”那时候她普通话都不利索,说“我想让更多人听到家乡的歌”,刘欢直接拍板:“我组要定你了!”
可惜比赛后期她状态起伏太大,被淘汰时哭到说不出话。刘欢蹲在她身边,用不太流利的彝语安慰:“别怕,你的声音,不该只在这个舞台上。”这话真没骗人。虽然离开了节目,但她没放弃唱歌,跟着山里的老艺人学民歌,2019年参加我是唱作人,一首酒歌让乐评人集体起立:“她不是在唱歌,是在把灵魂掏出来给你看。”现在她有自己的音乐工作室,带着彝族乐队巡演,每场开场都要用母语喊一句“大家回家”,刘欢在台下听,悄悄抹了把眼泪:“你看,我当初没留错人。”
当然,也有学员“悄悄退圈,活得比谁都潇洒”
比如学员张毅,当年以“高音小王子”著称,刘欢总说他“嗓子是老天爷赏饭吃”。决赛那晚他唱了暗香,高音直接掀翻屋顶,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成为下一个流行歌手。可夺冠后他没按套路出牌:没接代言,不跑通告,反而跑去音乐学院进修,说要“先学会怎么好好做人,再学会怎么好好唱歌”。现在他开了家小酒吧,自己写歌,偶尔在台上唱两首,有粉丝认出他,他笑着说:“我早就想通了,唱歌不是为了火,是为了自己开心。”刘欢知道后,举着酒杯跟别人说:“这小子,比我活明白了。”
最让人意外的是“当年最不起眼,现在却成了音乐幕后大佬”的学员王澈
王澈在节目里毫不起眼,唱原创城市的故事,评委说他“旋律太平”,刘欢却力保他:“歌词里那些孤独感,是装不出来的。”可能是因为比赛没留下什么印象,他很快淡出了观众视野。直到去年,某部热播剧的OST火了,有人扒出词曲作者叫王澈——正是当年那个“不起眼”的学员。他后来给许多大牌写过歌,还在开音乐制作公司,带出一帮年轻创作人。有次采访记者问他:“当年被淘汰是不是很失落?”他笑着说:“刘欢老师跟我说过,‘音乐这条路,有很多种跑法,不一定要站在最前面’。我现在跑得挺舒服的。”
你看,刘欢带的这些学员,如今有的还在舞台上发光,有的回归了生活,有的在幕后继续发光发热。他们或许没都成为“巨星”,但每个人都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。当年刘欢选人,从不在乎外表多亮眼,只看“你心里有没有歌,有没有对音乐的敬畏”。现在回头再看,那些被他在中国梦之声舞台点亮的灵魂,无论走多远,心里都揣着一团火——这就是音乐最动人的地方,不是一定要赢,而是在追梦的路上,谁也没掉队。
下次再刷到中国梦之声的重播,看到刘欢那句“来,跟我走”,或许你会想起这些学员:他们带着各自的梦想来,又带着各自的热爱去,在时光里,把“中国梦”唱成了最真实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