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中国梦之声遇上刘欢的中国风,我们究竟在“梦”里听到了什么?

前阵子深夜刷中国梦之声,无意间点开刘欢指导学员的片段,原本是想随便听两句,却不小心被一段古筝伴奏的故乡的云钉在了沙发上——不是评委席上的“专业点评”有多惊艳,而是那个戴着黑框眼镜、素来话不多的男人,忽然指着乐队的编曲说:“你们听,二胡这里拉出的‘揉弦’,像不像小时候妈妈在灶边添柴时,木柴‘噼啪’响的节奏?”

中国梦之声刘欢中国风

那一刻忽然明白,为什么中国梦之声办了这么多季,观众却总说“刘欢在,中国风才真正活了过来”。他不是简单地让学员穿身中式盘扣、加段戏腔唱腔,而是把中国风从“舞台装饰”变成了“有呼吸的文化载体”。

他说的中国风,从不是“贴标签式”的传统元素

中国梦之声刘欢中国风

在很多人印象里,“中国风”大概就是“五声音阶+诗词+民乐”的公式化组合。但刘欢在节目里最常做的,是打破这种“标签”。

有次学员选了一首很新的R&B,旋律里带着点流行电子的沙沙感,自己都觉得“可能不够中国风”。刘欢没急着否定,而是把钢琴谱翻到副歌部分,拿笔写下:“这里试试把第三拍的和弦改成‘宫商角徵羽’里的‘羽调式’,就像中国画里的‘留白’,不把情绪填满,反而更有余味。”

中国梦之声刘欢中国风

后来那首歌播出时,编曲里果然没加唢呐、没编琵琶,但听众评论区里却飘着“听着鼻子发酸”“好像小时候躺在竹床上看星星”这样的留言。刘欢后来在后台说:“中国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,是咱们刻在骨子里的生活肌理——你过年的鞭炮声、夏天的蝉鸣、甚至是吵架时带点方言的语调,这些都比刻意设计的‘古风旋律’更有说服力。”

他总说自己是“重度音乐收集者”,包里常年揣着个小录音笔,在胡同里听见卖糖葫芦的吆喝声会录,在乡下看社火听到鼓点的变化会记,甚至听奶奶唠叨家常的语调,都能哼出一段旋律。“中国风不是‘复古’,是让这些生活里的‘声音密码’,在新歌里重新‘认亲’。”这话听着实在,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。

学员在他眼里,是“传统文化的翻译官”

中国梦之声的舞台上有不少年轻面孔,有些甚至唱着唱着就会冒出几句英文rap,自己都担心“跟中国风不沾边”。但刘欢总能从他们的“不熟悉”里,挖出最动人的“中国基因”。

有个00后女生选了周杰伦的青花瓷,唱得技巧满满,却总缺点“韵味”。刘欢没提发声方法,反而问她:“你见过青花瓷吗?它上面的花纹不是画上去的,是刻在坯胎里的,一笔下去,深浅都留着匠人的手温。”第二天女生再唱时,没加任何修饰,却在某个高音处微微颤了声——后来她采访说,刘欢的话让她想起奶奶在家乡的瓷窑里工作了一辈子,手背上总洗不掉的瓷土印。

刘欢常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,是传统跟他们之间缺了个‘翻译官’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让他们模仿老先生们的唱腔,而是让他们找到自己心里的‘中国故事’——可能是课本里的兰亭序,也可能是跟爷爷学扎风筝时,线轴转动的声音。”

果然,那季结束后,很多学员的作品里开始出现“奶奶纳鞋底的节奏”“清晨市场的叫卖声”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元素。没有刻意强调“中国风”,却让观众从细节里闻到了“熟悉的陌生感”——这才是传承该有的样子吧?

好的中国风,得让“耳朵长出回忆”

这些年总听人说“中国风泛滥”,但为什么刘欢带来的中国风,总能让人一听就心动?大概是他的歌里,藏着你我都有的“共同记忆”。

有次节目里,一个组合唱了一首改编版茉莉花,没用传统民乐,而是用了大提琴和爱尔兰哨笛。评委席里有人摇头:“不够中国味。”刘欢却笑着摇头:“你闻到花香了吗?旋律还是那个旋律,只是换了种方式让茉莉花‘开’在你耳朵里。”

后来他解释,自己小时候听茉莉花,不是在音乐厅,是在巷口修鞋大爷的收音机里,声音沙沙的,却让人心里发暖。“现在年轻人听音乐,是在地铁上、在睡前,背景可能是车流声、可能是键盘声。好的中国风,得学会在这些‘生活噪音’里,让你的耳朵长出回忆——不是回忆过去,是回忆‘我们是谁’。”

这话想想,真对。我们爱中国风,从来不是爱它“古早”,是爱它里头藏着的文化密码:是“但愿人长久”的团圆,是“谁知盘中餐”的敬畏,是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勇气。刘欢做的,就是把这种密码轻轻拆开,用年轻人能听懂的语言,重新讲给他们听。

前阵子又刷到中国梦之声的重播,镜头扫过刘欢,他正戴着耳机,跟着学员的哼唱轻轻点头,嘴角的弧度很淡,却很笃定。忽然想起他曾在采访里说:“音乐的力量,就是让不同时代的人,能在同一个旋律里找到共鸣。”

或许这就是中国梦之声里,刘欢的中国风总能打动人的秘密——他不是在“造梦”,是在帮我们找回那些藏在旋律里的“文化之根”,让我们知道,所谓“中国梦”,从来不是口号,是每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,是那些被歌声记住的、属于我们共同的故事。

下次再听到中国风,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想起刘欢说的那句:“别急着定义它,先听听它有没有让你想起什么——比如,妈妈炒菜时,锅铲碰着铁锅的‘当当’声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