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中国新歌声里,学员们为何总爱唱刘欢的歌?这背后藏着音乐最真正的答案

当第四季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,又一位学员举起话筒,说“我想唱一首刘欢老师的歌”,台下观众的反应总是又期待又微妙——有人会心一笑,有人跟着轻轻哼唱,导师席里,刘欢本人甚至会托了托眼镜,露出“你又来了”的无奈神情。这几乎成了节目的固定镜头:从第一季到第四季,无论是初选盲选还是Battle战,总有人愿意把刘欢的歌搬上舞台。有人会觉得“刘欢的歌太难唱”,可为什么学员们前赴后继?难道只是因为导师光环?要我说啊,这背后藏着的,是音乐最实在的重量,也是刘欢这位“老江湖”藏在旋律里的智慧。

中国新歌声选择刘欢放的歌

刘欢的歌,从来不是“炫技工具”,是“故事的容器”

咱们先得想明白:学员选歌,选的到底是什么?是技巧的展示?是高音的冲击?还是对导师的“投喂”?在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,这些因素或许都有,但选刘欢歌的人,往往多了一份“较真”——他们选的不是一首歌,是一个能装下自己所有故事、情绪和态度的“容器”。

中国新歌声选择刘欢放的歌

第一季那英组的张磊,唱了刘欢的故乡的云,没有飙高音,没有炫技巧,就是抱着吉他,用带着沙哑的嗓音一句句念白:“天边飘过故乡的云,它不停地向我召唤”。当时那英就哭了,说“我仿佛看到一个在外面漂泊多年的游子,站在山头看着家的方向”。这首歌刘欢自己唱过,是磅礴的大气;但张磊唱出了烟火气里的乡愁,为什么能打动人?因为刘欢的歌里,从来都有“留白”的空间——他的旋律不是填满每一个音符,而是给演唱者留了“说话”的地方。歌词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,而是像“故乡的云”“从头再来”“千万次的问”,都是大白话,但每个字都砸在人心坎上。

后来第三季的李佩玲,唱我,舞台上的她还是个小姑娘,声音里却带着超越年龄的笃定:“我,不管你有多么的伟大,我,不管你拥有多少金砖”。这首歌刘欢在好声音巅峰对决上唱过,是给挣扎者的呐喊;李佩玲唱出了普通人的倔强,没有刻意模仿刘欢的沧桑,却把年轻人“我就是我”的劲儿唱透了。你看,刘欢的歌从来不是“专利”,它就像一件空白的画布,每个人都能在上面画自己的故事——学员们选它,不就是图这份“有话可说”吗?

刘欢选歌,藏着“不功利”的音乐真诚

说到这里就得问了:为什么刘欢的歌,总能让人“有话可说”?这得从他自己的音乐观说起。刘欢在节目里说过很多次:“音乐是情感的载体,不是炫技的工具。”他选歌、写歌,从来不为“讨好市场”,也不为“显示技巧”,就是琢磨“这首歌能不能让人心里一动”。

你听好汉歌,刘欢唱起来是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豪迈得像从梁山泊里刚走出来的好汉;但你仔细听旋律,不是复杂到记不住的绕口令,就是简单的五声音阶,朗朗上口,却有股子“冲劲儿”。再比如凤凰于飞,歌词“旧梦依稀,往事迷离,春花秋月里”,旋律婉转得像在江南的雨巷里走,刘欢唱来是帝王将相的无奈,可普通人听,能品出爱情里的遗憾和释然。他的歌,永远有“人情味”——不管是什么主题,最后都能落到“人”的感受上。

学员们当然懂。盲选的时候,时间有限,短短几十秒要抓住导师和观众,选一首“安全牌”的流行歌或许更稳妥,但选刘欢的歌,其实是“冒险”:它需要你放下“炫技”的包袱,把最真实的东西掏出来。可一旦唱好了,就能让观众记住“这个人”,而不是“这个技巧”。就像第二季的张赫宣,唱你是我心爱的姑娘,刘欢的原版是温柔内敛的,他偏要唱出摇滚的撕裂感,结果那英直接拍灯:“我听到了一个男人对爱的执着!”——你看,刘欢的歌从来不怕“改”,它就怕你没诚意。

台上的“唱”,台下的“听”:刘欢给的从来不是“标准答案”

有人可能会说:“学员们选刘欢的歌,不就是想拍导师马屁吗?”这话说得有点刻薄了。咱们仔细看节目:刘欢作为导师,极少直接说“你应该这样唱”,他更多的是问“你为什么要选这首歌?”“这首歌里哪一句最打动你?”

第一季学员贝贝唱我和你,刘欢听完没有急着点评,反而问她:“你当时听这首歌的时候,想到了什么?”贝贝说“想到了2008年奥运会,那时候我还小,但觉得全世界都在拥抱”,刘欢点点头:“对,这首歌的力量,就在它的‘简单’和‘包容’,你不用唱得多华丽,把那份感动唱出来就行。”后来贝贝的舞台,没有花哨的编曲,就是纯粹的声线,却让所有人跟着感动。

这就是刘欢的“不一样”:他给的从来不是“标准答案”,而是“思考的钥匙”。学员选他的歌,本身就是一次“对话”——他们要和歌曲对话,和自己的内心对话,最后还要和导师对话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唱的不是刘欢,而是自己。就像第四季学员单良唱弯弯的月亮,刘欢最后说:“你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,我第一次唱这首歌时的样子——那时候心里有火,眼里有光,不管多少人唱过,这首歌的‘根’,一直都在。”

说到底:为什么是刘欢的歌?

聊了这么多,咱们回到最初的问题:中国新歌声里,为什么学员们总爱唱刘欢的歌?

不是因为他的“导师”身份(毕竟其他学员也选过其他导师的歌),也不是因为他的歌“能拿高分”(事实上,唱刘欢的歌翻车的不在少数),而是因为他的歌里,藏着音乐最本真的东西:真诚、有故事、有态度。在这个“快餐音乐”横行的时代,太多歌是“听过就忘”,但刘欢的歌不一样——它像陈年的酒,初听或许不惊艳,但越品越有味道;它像一位老朋友,不管你什么时候唱起,它都能给你回应。

学员们选他的歌,或许是想借他的“酒杯”,浇自己的块垒;或许是想在他的“旋律”里,找到自己的声音。而我们这些观众,为什么也喜欢听?因为我们在这些歌里,听到了久违的“真心”——那是音乐最该有的样子,不浮躁,不媚俗,只负责把人的情感,一点点磨出来,再轻轻递到你的心里。

所以你看,中国新歌声的舞台,从来不只是学员的秀场,更是音乐的镜子。刘欢的歌照出了学员的真诚,也照出了我们对“好音乐”的渴望——要说这背后藏着什么答案?其实很简单:就像刘欢常说的那样,“唱歌,首先是心的事”。心到了,歌就对了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