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中国新歌声里选了刘欢的学员,后来都怎么样了?有人真的成了歌坛常青树吗?

要说2016年的中国新歌声(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好声音第四季),观众们记住的不只有周杰伦的“哎哟不错哦”,那英的“你这表情怎么回事”,还有刘欢坐在导师椅上的沉稳与厚重。作为乐坛“定海神针”,刘欢的出现本就自带分量,而他转身时那句“我是被你的歌声打动,而不是别的”,也成了不少学员心里的“高光认证”。

那当时选了刘欢的学员,都是谁?如今又过得怎么样?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——这些被“大神”选中的人,是不是真的如期待中那般,在歌坛站稳了脚跟?

扎西平措:从“黑马”到“坚守”,冠军的“民族音乐路”走得稳不稳?

中国新歌声有谁选刘欢

提到刘欢战队的学员,绕不开的肯定是扎西平措——2016年的总冠军,那个带着藏族风情的男歌手。初舞台唱一面湖水,他开口的瞬间,连刘欢都身体前倾,手指轻敲桌面,眼里全是“挖到宝”的惊喜。选歌时他没随大流飙高音,反而用最质朴的声线唱出“拉萨河畔的月光”,这种“反套路”可能正是刘欢看中的——音乐不是说技巧,是说故事。

夺冠后,扎西平措没急着“趁热打铁”接商演、跑通告,反而一头扎进了民族音乐里。他和杭盖乐队合作过,出过个人EP我的世界我的voices,里面全是藏语歌、民谣,尝试把电子、摇滚和传统民歌糅在一起。有人说他“浪费冠军光环”,但他却在采访里说:“刘欢老师当时选我,就是因为我说‘我想让更多人听到藏地的声音’。我不能丢了这初心。”

如今,扎西平治算是“小众圈里的常青树”,开Livehouse、参加音乐节,甚至还在西藏开了家小酒馆,偶尔和朋友们弹弹唱唱。可能没大红大紫,但活得通透,也算是应了刘欢那句话:“做音乐,得耐得住寂寞。”

单良:那个唱灯塔的“大叔”,为什么让刘欢“不顾导师身份”?

刘欢在新歌声里转身最“冲动”的一次,大概就是为单良了。这位38岁的“大叔歌手”,在灯塔里开口,声音沙哑又沧桑,像极了深夜里独自漂泊的旅人。当时那英已经转身,刘欢却直接拍下按钮,连转身前的犹豫都没有,事后还笑说“我没想那么多,就是觉得这个声音该被听见”。

单良的故事挺特别:他不是科班出身,以前是厨师,开过饭店,30多岁才开始执着于音乐。选刘欢,就是看中了他的“包容”——“他知道我什么底子,却还是觉得我行。”可比赛结束后,单良并没有像其他学员一样立刻发歌,而是回了老家,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,偶尔在社交平台发首翻唱。有网友问他“为什么不去拼一把”,他回复:“我得先给家人安稳生活,音乐是爱好,不能丢了它。”

现在单良还在经营着自己的餐馆,偶尔会被邀请去地方商演唱老歌。虽然没成为职业歌手,但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——有烟火气,也有音乐梦。刘欢要是知道,大概会说:“这样挺好,音乐本就该融入生活。”

李瑞轩:被刘欢称为“声音戏精”的他,为何在乐坛“消失”了?

如果说扎西平治是“稳”,单良是“淡”,那李瑞轩大概是最让刘欢“又爱又恨”的一个了。这位22岁的小伙子,初唱张国荣时,声音里全是故事感,眼神戏也足,把我唱得让人起鸡皮疙瘩。刘欢当时就评价他:“你的声音像个‘万花筒’,什么风格都能玩。”

李瑞轩确实“戏精”:唱秋意浓时能瞬间收住情绪,跳爵士时又能释放出野性,舞台表现力强到让其他导师都感叹“他不是在唱歌,是在演戏”。进了刘欢战队后,他成了“战术核心”,刘欢总给他改编一些“不走寻常路”的歌,但可惜的是,比赛后期因为心态问题,他没能走到最后。

赛后,李瑞轩发过几张单曲,比如未定义镜,风格偏R&B和电子,但反响平平。再后来,他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,有人说他去当音乐老师了,也有人说在幕后写歌。直到去年,有网友在某个Livehouse撞见他在唱摇滚,虽然还是没大火,但唱得比比赛时更放开——或许对他来说,“被记住”不如“唱得开心”。

付豪、哈哈尔曼……那些转身后就没消息的学员,去哪了?

除了这几个“脸熟”的,刘欢战队里还有不少学员,转身后就像“石沉大海”。比如19岁的付豪,唱卷珠帘时被刘欢夸“有邓丽君的神韵”,后来好像出过一首单曲就没了消息;再比如哈哈尔曼,哈萨克族的帅小伙,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时把民族和流行结合得特别好,但赛后也只在草原小舞台上演出。

其实这很正常——选秀节目每年那么多学员,能走红的永远是少数,大部分都会回归平凡。但刘欢当年选他们,或许从没想过“红不红”,只看“值不值得”。他曾说:“选学员不是选商品,是选一颗愿意为音乐燃烧的心。不管他们后来有没有名气,只要还在唱,就没白选。”

说真的:我们该记住的,不只是冠军,还有那些被“看见”的勇气

如今再回头看中国新歌声,刘欢战队的学员们或许没有像张碧晨、周深那样成为“顶流”,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,和音乐好好相处。扎西平治守着民族音乐的根,单良把烟火气和梦想揉在一起,李瑞轩找到属于自己唱歌的方式……

这或许就是刘欢作为导师的“成功”——他教会他们的不只是技巧,更是“做音乐,先做人”的态度。而我们作为观众,记住的不该只是“谁拿了冠军”,更是那些普通人为梦想努力的样子:一个厨师敢在38岁站上舞台,一个藏区青年想把自己的歌声唱给世界听,一个大学生愿意为了音乐暂缓“大红大紫”的脚步……

说到底,中国新歌声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“导师转身”的瞬间,而是每个转身背后,那些被音乐点亮的人生啊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