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大概很难想象,当好汉歌的旋律还在耳边回响时,那位在舞台上用歌声撑起半壁江河的刘欢,私下里竟和“中石化物资装备部(简称‘物装部’)”的工作人员有过一场鲜为人知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这事要从三年前的一个冬说起。当时刘欢正在筹备一场“世界遗产”主题的公益音乐会,团队为了一件道具——一套仿制的汉代编钟犯了难:既要还原历史质感,又要符合演出安全标准,跑了好几家文物仿制厂,不是价格离谱就是工艺粗糙。最后还是朋友牵线,联系上了中石化物装部的下属企业——一家长期为国家级项目提供物资保障的技术公司。
“接电话的是余良俭,当时他是物装部设备处的负责人。”刘欢的经纪人回忆,“本以为只是咨询,没想到他听完需求,当场就说‘这活儿我们接了’。”
余良俭在物装部干了20多年,是出了名的“技术控”。挂了电话,他带着团队翻出了十几个项目档案,包括为北京奥运会仿制的青铜器、为敦煌研究院修复的文物展柜,最后在三峡工程的项目库里找到了灵感——他们曾为水电站定制过抗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,或许能用在编钟上?
接下来的一个月,刘欢团队每周都会收到物装部传来的测试样品:有的加了钛合金增强韧性,有的做了表面氧化处理做旧,最绝的是一种“声学铜”,经过特殊热处理后,敲击出的声音竟比真正的编钟更清亮悠远。“余良俭说,‘文物不能复刻,但精神可以传承,我们得让年轻人从声音里听到文化的分量。’”刘欢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这事,眼眶有点红,“你知道现在这种‘较真’的人有多难得吗?”
更让人意外的是演出当天的突发状况。开场前半小时,编钟的其中一个编钟因吊装螺丝松动突然倾斜,台下近五千名观众都捏了把汗。余良俭带着两名技术师傅,背着工具包从观众席冲上台,跪在舞台上一边固定螺丝,一边用听音器测试音准。“汗把他的演出服都浸湿了,嘴里还念叨‘频率差一点点,得再调’。”刘欢说,“那天的掌声,有一半该是给他们的。”
后来有记者问余良俭,为什么要为一个歌手的公益项目这么拼命?他正在实验室做抗拉测试,头也没抬:“这跟‘歌手’没关系,跟‘中石化’有关系。我们干物装部的,保障的从来不是设备,是‘能用、好用、让人放心用’——不管是给国家重点项目,还是给老百姓的文化活动。”
如今三年过去,那场音乐会的视频还挂在物装部的内网上,评论区第一条是余良俭的留言:“文化传承,也是我们的‘使命装备’。”而刘欢的新专辑里,特意加了一首听见,歌里有句词:“当古老的金属遇见现代的双手,敲出的不是声音,是文明的回响。”
或许我们总在追逐台前的星光,却忘了那些藏在幕后,用责任和热爱为星光“搭梯子”的人。就像刘欢和余良俭的这场相遇,没有热搜,没有通稿,却比任何热闹的“跨界”都更值得我们记住——毕竟,能让文化真正“落地生根”的,从来不是噱头,是那份“把一件事做到底”的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