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乒乓球刘欢”是谁?为何有人说他握拍的手比歌手的手更有“故事感”?

在河北保定老城区一家不起眼的乒乓球馆里,总有个身影每天准时出现——深蓝色运动服洗得发白,球拍边缘缠着磨得发亮的胶皮,练球时右手握拍的姿势像是要把整个青春攥进掌心。馆里的小球友们偷偷叫他“乒乓球刘欢”,不是因为他唱得好,而是因为每次他打起比赛,球拍撞击乒乓球的脆响里,总有种让人想起歌手刘欢歌声里的“沉甸甸”。

从“野球小子”到省队苗子:被球拍耽误的“节奏感”?

刘欢打乒乓球,起点和别人不太一样。他不是从小在体校摸爬滚打的“科班生”,而是跟着小区里的退休教练王大爷,在水泥球台上用二手拍子“野”出来的。1988年他出生那年,保定大街小巷的乒乓球台还多是露天水泥台,一到冬天手冻得攥不住拍子,他就用热水袋焐焝手接着练。

乒乓球刘欢

“这孩子打球有股‘怪劲儿’。”王大爷现在还记得,刘欢十岁时第一次参加区里“幼苗杯”,比赛时他不用教练教的标准步伐,反而在球台前跟着自己打的节奏晃身子,像是在跳舞。对手都笑他“打球像扭秧歌”,可最后他愣是以一个刁钻的侧旋球赢了冠军——那球落地时拐了三个弯,对手连拍子都没碰到。

后来进了省队教练视野,教练才说破玄机:“你那不是扭秧歌,是找节奏。乒乓球和唱歌一样,没有节奏就发不了力。”这话让刘欢心里一动,他从小就爱听刘欢的歌,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从头再来的沉郁,总能让他打球时莫名安心。后来队友们发现他练球时总耳机里循环刘欢的歌,干脆就给他起了“乒乓球刘欢”的外号——表面是同名,大家都知道,是说他的球“有灵魂”。

省队生涯最痛的“断点”:当球拍碰到命运的墙

2007年,19岁的刘欢迎来了人生最关键的选拔赛——全国青年锦标赛预选,只要进了前八,就能调进一线队。那段时间他每天训练12小时,右手掌磨出了三层茧,晚上睡觉时球拍就放在枕头边,好像摸一摸就能多一分力量。

可命运总爱开玩笑。预选赛第三轮,他对阵的是往届冠军选手。前两局他1:1扳平,决胜局打到10:10时,对方一个擦网球擦着边线落下,裁判直接判界内。刘欢下意识举手抗议,裁判却皱着眉说“别耽误时间”。那一瞬间,他感觉自己全身的血都凉了——接下来两局他一分未得,输掉了比赛。

更糟的是,因为长时间高强度训练,他的右手腕旧伤复发,医生说“再打可能会废”。省队劝他先养伤,可等他半年后重返训练场,新人已经顶上了他的位置。那是他人生最灰暗的时期,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反复听刘欢从头再来,歌词“心若在梦就在”听得他眼泪直流。有天凌晨他跑到训练馆,空无一人的球馆里,他对着墙壁一遍遍地练反手,直到天亮时,球拍在地上砸出一个坑。

“乒乓球刘欢”的新赛段:当球场变成“第二舞台”

退役后,刘欢没离开乒乓球。他在保定开了家小小的乒乓球俱乐部,教孩子们打球,也帮社区组织比赛。俱乐部墙上没挂冠军奖状,倒是贴满了刘欢和孩子们的合影——他总说:“乒乓球不是用来争胜负的,是用来让人开心的。”

有意思的是,很多学员家长发现,跟着刘欢学球,孩子不仅球技进步,还学会了“听节奏”。刘欢练球时会放刘欢的歌,弯弯的月亮练拉球,我和你练对搓,“音乐能让身体的肌肉记下球的弧度”。有个自闭症的孩子,平时连话都不说,跟着刘欢打球时,却会因为好汉歌的鼓点头跟着晃,三个月后居然能完整说一句“刘老师,好球!”

去年,俱乐部参加社区文艺汇演,刘欢临时起意,带着孩子们表演了个“乒乓+合唱”——他一边打球,一边带着孩子们唱少年中国说,球拍和歌声的节奏卡得分毫不差。视频发到网上火了,评论区有人说“这才是真正的‘双刘合璧’”(刘欢+刘国梁),他笑着摆手:“我就是个教球的,沾了歌手刘欢的光。”

为什么我们总记得“乒乓球刘欢”?

现在的刘欢,每天上午教球,下午陪着俱乐部里的小队员练体能,傍晚会在球馆门口摆个小摊,卖自己煮的绿豆汤——他说“打球费汗水,得喝热的”。有人问他有没有遗憾,他总是晃晃手里的球拍:“这拍子跟着我十几年,比人亲。没进过国家队,可它陪我赢过最想赢的球,教出了会笑的孩子,够本了。”

我们记得“乒乓球刘欢”,或许不是因为他拿过多少冠军,而是因为在那个水泥球台上,一个普通的孩子用热爱对抗过命运的刁难,用球拍敲击出了属于自己的“节奏”。就像刘欢的歌,不必震耳欲聋,却能让人在低谷时听见光。

下次你路过保定老城区的乒乓球馆,或许能听见那熟悉的脆响——球和拍子碰撞的声音里,好像真的藏着一首没唱完的歌,关于青春,关于坚持,关于一个把乒乓球过成了人生的普通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