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凭什么成了娱乐圈“活化石”?他那些年埋在歌里的光,比热搜更烫耳朵

说真的,你有多久没在热搜上看见刘欢了?

丶刘欢

不像现在的顶流明星,每时每刻都要用作品、综艺甚至八卦刷存在感,刘欢像个“隐士”,偶尔露面,要么是在音乐课堂上戴着老花镜改谱子,要么是穿着休闲服陪女儿逛超市,连参加歌手这样的音综,也是攒着一股劲儿要“把老歌唱出新鲜感”。

可奇怪的是,即便他“低调”了这么多年,提起华语乐坛,没人能绕过他。86版西游记里敢问路在何方的苍茫,93年弯弯的月亮里的市井温情,欧洲歌唱大赛上用英语唱我是中国人的骄傲,还有好声音里那转了椅子就舍不得再转回来的、“我这辈子就没听过这么好听的嗓音”——这些画面凑在一起,活脱脱就是一部中国流行音乐的“活字典”。

丶刘欢

这就有意思了:在这个流量换代比翻书还快的娱乐圈,刘欢到底“藏”了什么,能让几代人都记得住他的声儿,更记得住他的人?

一、他的嗓子,是老天爷赏饭,更是自己熬出来的

要说刘欢的嗓音,真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“老天赏饭”。从小就有一副“金嗓子”,大学在音乐学院学的是法国号,结果被老师发掘:“你这嗓子不唱歌屈才了!”于是半路出家,一头扎进了流行音乐里。

但老天爷赏饭,不等于躺就能赢。80年代末,中国流行音乐刚起步,他愣是把欧洲古典、美国黑人民谣和中国戏曲揉碎了,酿出自己的东西。1987年,电视剧便衣警察找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,剧组本来担心他唱不出“几度风雨几度春秋”的沧桑,结果他在棚里吼了一嗓子,编曲师都惊了:“这哪是28岁的小伙子,活脱脱就是个经过半辈子的过来人!”

后来唱弯弯的月亮,更绝。明明是一首写江南水乡的民谣,他偏不软绵绵,尾音里带着点京韵大鼓的顿挫,像在巷口听人讲故事,字字都带着烟火气。有次采访,他说:“我唱歌不爱飙高音,就琢磨着怎么让每个字都‘落进人耳朵里’,听着舒服,心里才踏实。”

这话听着朴素,可背后是几十年泡在录音棚的功夫。有圈内人说,刘欢录好汉歌时,为了找“大河向东流”的“流”字怎么唱才有气势,试了17种版本,从早上9点唱到凌晨1点,嗓子哑了也不肯将就。这种“较劲”,现在还有多少歌手能做到?

二、他“不抢戏”的综艺感,比人设更圈粉

说到刘欢上综艺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好声音里的“刘欢导师”——别人转身靠抢学员,他转身靠“耳朵”;别人拉学员卖惨,他直接掏手机:“我把我的联系方式给你,以后有事找我,比找这节目组靠谱。”

那季好声音,有个叫扎西平措的藏族男孩唱阿刁,刘欢听完,没先说“我转了”,而是盯着扎西看了半天,突然说:“你这唱歌,像个从雪山下来的人,身上有股干净劲儿。我这儿没什么好给你的,就是想告诉你,你这样的歌手,这个舞台需要。”

这话现在听,还让人起鸡皮疙瘩。不像现在的综艺里,导师非得用夸张的表情、激烈的言辞制造冲突,刘欢的热血都藏在了眼神里——他不是为了“高光”转身,是为“好声音”转身。后来扎西拿了冠军,记者问他为什么那么看好扎西,他说:“你看他唱歌时,眼睛里有光,这种光,藏不住。”

除了好声音,他上歌手时,更像个“较真的老学生”。为了让摇滚版从前慢不破坏原作的温柔,他和乐队磨了半个月编曲,演出前还在后台对镜子练手势:“不能太大,不然把‘慢’的味儿打碎了。”结果唱完,观众都在说:“原来老歌还能这样焕新生?”

对了,还有他那个“酒窝”梗。有次直播,观众调侃他“笑起来像弥勒佛”,他乐呵呵地凑近镜头:“我这可不是天生的酒窝,是体重掉的,瘦了10斤,脸上凹下去俩坑,你们说是酒窝就是吧!”自嘲里透着真实,比那些凹人设的明星,可爱多了。

三、他“不炒作”的半辈子,活成了娱乐圈的“定海神针”

现在的娱乐圈,好像不炒作就没热度,可刘欢偏不信这个邪。从80年代火到现在,他上热搜的次数屈指可数,倒是有几次“出圈”,是因为“不该出圈的事”。

比如有次颁奖典礼,别的明星都在抢C位,他默默站在边上,等领奖的同事下来,才笑着拍拍肩膀:“辛苦了。”还有一次拍节目,工作人员想给他打高光,他说“别打,我脸上褶子多,打多了像在唱京剧”,惹得全场大笑。

他也不是没“红”过。90年代初,他的磁带销量破了千万,开演唱会时黄牛票炒到几百块,比现在的顶流还火。可红了之后,他没接广告,没上综艺,反而跑去大学当老师,一教就是二十年。有人问他:“放着那么多钱不赚,干嘛去当教书匠?”他说:“唱歌是我吃饭的本事,可教唱歌是我能为这行业做的点事儿。要是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好好写歌、好好唱歌,比我自己红,重要多了。”

现在他的学生里,有的成了创作人,有的成了歌手,提起他,都说“刘老师从来没教我们怎么红,只教我们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嗓子”。这份“不追光”的清醒,在娱乐圈里,简直是个“异类”。

说到底,刘欢凭什么成了“活化石”?

不是因为他嗓音多完美,也不是因为他综艺感多好,而是他用半辈子告诉所有人:真正的厉害,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,也不是靠人设撑起来的,是你手里的东西——你的作品,你的真心,你对这行业的敬畏——这些东西,比热搜耐看,比流量烫耳朵。

现在的娱乐圈不缺“明星”,缺的是“刘欢”这样的人:不抢风头,只留作品;不求红得发紫,只求活得明白。

或许下次再听到弯弯的月亮前奏响起时,你会突然想起:哦,原来那个不常露面的“老大哥”,一直都在用歌陪着我们呢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