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为什么说刘欢的歌声,是影视作品里最“耐听”的注脚?

提起“主题曲”,很多人会想到“洗脑”“传唱度”,或是短视频APP里刷火的“爆款BGM”。但如果翻翻近二十年的影视OST,你会发现:真正能让观众记住角色、品出剧情,甚至多年后听到前奏就瞬间“回到故事里”的,总绕不开刘欢的名字。

你看好家伙里“江湖啊江湖”的苍凉,是不是一开口就让人想起生逢乱世的兄弟情义?甄嬛传的凤凰于飞,婉转里藏着算计,哀怨中带着狠劲,哪一句不像嬛嬛从“嬛嬛一袅楚宫腰”到“负了天下也负了你”的一生?就连我的人间烟火里“烟火起,照人间”,也把许凯和杨紫演的消防员与医生的悲欢,唱得比台词更戳心。

为什么偏偏是刘欢?他的歌声里,到底藏着什么让影视作品“活”起来的魔力?

主题曲刘欢

他唱的从来不是“歌”,是故事的“魂”

有次采访,刘欢说:“我接主题曲,从不看剧本简介,就看导演怎么讲这个故事——他想让观众记住什么?”你品品,这不是普通歌手的“完成工作”,而是把自己当成了“故事的第二导演”。

就说好家伙的主题曲江湖啊江湖。1988年的剧本,讲的是上海滩两个男人从兄弟到陌路的人生。刘欢没唱“兄弟情义”,也没唱“家国大义”,就一句“江湖啊江湖,你是个漂亮的骗局”,把那个年代人的迷惘、挣扎、对“江湖”的幻想与幻灭,全揉进了旋律里。后来导演毛卫宁说:“刘欢唱完,我才知道,这首歌不是插曲,是整部戏的‘定海神针’。”

再想甄嬛传。流潋紫的原著里,甄嬛的悲喜像针脚一样细密,怎么用一首歌概括?刘欢和凤凰于飞的作曲家刘卓琢磨了半个月:避开“宫斗”的尖锐,用“旧梦依稀、往事迷离”的慢板,把甄嬛从“得宠”到“失意”的沉浮,唱成一场“挣不脱的梦”。结果呢?连86岁的老奶奶追剧时,都会跟着哼“溯前世,缘难续”——这就是把角色唱进了观众心里。

刘欢的“耐听”:是技巧,更是“活过的人生”

有人说“刘欢的歌不好唱”,其实“不好唱”的不是高音,是“故事感”。你看他唱我的人间烟火,声音里没有刻意的“悲情”,就是消防员那句“我守烟火,你守我”的平淡,却有比哭戏更重的分量。为什么?因为他懂“克制”。刘欢自己说:“真正的悲喜,从不大喊大叫。就像人老了,回忆往昔,连眼泪都是温的。”

这种“活过的人生感”,背后是几十年的积累。他唱从头再来时,刚经历朋友离世,没技巧堆砌,就用沙哑的嗓子唱“心若在梦就在”——多少下岗工人听着,觉得这首歌就是自己的心声。后来给大明王朝1566写海阔天空,他翻史料到半夜,在嘉靖皇帝的“拧巴”里,找到“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,明日黄花蝶也愁”的苍凉,唱得连历史学家都点头:“这才是嘉靖的底色。”

所以他的歌“耐听”。不是旋律简单,而是每一句都有“人”的温度:是老江湖的沧桑,是过来人的通透,是经历过世事后对生活最朴素的解读。这种温度,恰恰是影视OST最需要的——让观众相信,“这个故事是真的”。

为什么现在听刘欢的歌,还会起鸡皮疙瘩?

有次在后台,年轻导演问他:“现在短视频时代,观众喜欢15秒就会唱的‘神曲’,您这种需要静下心听的歌曲,还有市场吗?”刘欢笑了笑,说:“就像吃饭,快餐管饱,但老火汤才暖胃。”

你看现在的影视OST,多少歌火了就忘?因为它们只是“背景音”。但刘欢的歌,从来都是“故事的一部分”。甄嬛传十年后,抖音上还有无数“凤凰于飞变调挑战”,但大家翻来覆去听的,还是原版——因为刘欢唱的不仅是甄嬛的悲,是每个在现实中“曾经以为拥有全世界,最后却失去”的人的悲。

这种“超越时代”的共鸣,或许就是刘欢OST成为“经典”的根本。他不追流量,不蹭热点,只问自己:“这个故事,值不值得我用心去唱?”这一问,就把主题曲从“附属品”做成了“灵魂级存在”。

所以下次再看剧,不妨留意下:如果一首主题曲让你觉得“角色更立体了”“剧情更有味了”,大概率是刘欢的作品。因为他从来不只是“唱首歌”的人,他是故事的“翻译官”,用声音把文字里的悲欢离合,熬成了一壶越品越有滋味的酒——这大概就是刘欢的歌声,能成为影视作品最“耐听”注脚的原因吧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