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乌拉多恩和刘欢,除了我是歌手,他们还有多少故事没说?

要说娱乐圈里那些让人忍不住想“扒一扒”的关系,乌拉多恩和刘欢绝对算一个。一个是从我是歌手舞台一嗓唱红乌兰巴托的夜的“宝藏女声”,一个是乐坛泰斗、坐拥无数封神的“音乐教父”。这俩人,一个像草原上自由的风,一个像深海里沉稳的礁,乍一看八竿子打不着,可偏偏有些细节总让人觉得:他们之间,好像藏着点别的什么。

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我是歌手说起吧。2018年乌拉多恩补位,带着那首改编版的乌兰巴托的夜一出场,直接把整个舞台唱“静”了。没有炫技,没有编花哨的招,就那么抱着吉他,用带点沙哑又极干净的声音唱“父亲对我说,草原上有种花儿,叫作查干巴拉……”连镜头扫向观众席时,都能看到刘欢闭着眼睛轻轻点头,嘴角那是藏不住的认可。

当时弹幕里全是“跪了”“此曲只应天上有”,但可能很多人没注意:在她唱完之后,刘欢在评审团说了一段话。原话大概是:“乌拉多恩的声音,天然带着一种叙事感,她不是在唱歌,是在给你讲故事。这样的歌手,现在太难得了。”后来有记者问刘欢,为什么对乌拉多恩评价这么高,他笑了一下,说:“你知道她这歌录了多久吗?前前后后三个月,一遍遍改,就为了找到最接近‘草原的呼吸’的感觉。现在能有这种较劲儿的歌手,不多了。”

乌拉多恩刘欢关系

你看,刘欢看人,从来不是看流量、看名气,就看音乐里的“劲儿”。而这个“劲儿”,恰好是乌拉多恩最珍惜的东西。

熟悉乌拉多恩的人都知道,她不是科班出身,早年学医,后来因为热爱音乐跑到北京闯荡,住过地下室,写过没人听的歌,好不容易靠着中国好歌曲一首鸟人被认识,但也没一夜爆红。她很少参加综艺,不上综艺带货,甚至连微博都几乎不更,就安安静静写歌、唱歌,活得像一首慢悠悠的老民谣。

有人说她“佛”,其实她只是把劲儿全用在了音乐上。有次采访,她说自己写歌一定要“有根”,“要么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疼,要么是听来的真故事,假的东西唱不出来,自己也骗不了自己。”这种执拗,跟刘欢年轻时的样子,好像有点像。

说到这儿,就得提提刘欢的音乐态度了。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好汉歌,再到后来给甄嬛传写原声,刘欢的作品什么时候出现过“敷衍”?他总说“音乐是时间的艺术,今天写的歌,十年后听还能打动人,才是好东西。”这种对“真”的坚持,乌拉多恩显然是懂,甚至可以说,是“接住”了的。

后来有一次音乐节后台,有拍到他们俩聊天的画面。没那么多客套,乌拉多恩抱着吉他,给刘欢哼了一段自己新歌的demo,刘欢就那么靠在椅子上,手轻轻打着拍子,偶尔插一句“这里的和弦是不是可以试试减七?”“副歌的情绪再往上扬一点点,像草原上的风突然刮起来那样。”乌拉多恩就一边听一边点头,眼睛亮晶晶的,像个学生在听老师讲课,又像个朋友在分享自己的宝贝。

那不像前辈对后辈的“指点”,更像是两个懂音乐的人在“交心”。刘欢见过的天才多了,但像乌拉多恩这样“笨拙”又“执着”的,确实少见。她不追求技巧的完美,却总能让听众的心跟着她走,就像乌兰巴托的夜,没有华丽的转音,可唱到“母亲对我说,远方那片草原,有种花叫作查干巴拉”时,谁的眼眶不是热的?这种“以情带声”的能力,恰恰是刘欢最看重的。

再深一层想,他们之间可能还有一种“惺惺相惜”的默契—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着音乐里那点“干净”。刘欢这么大腕儿,早就到了“啥歌都不缺”的阶段,可他还在做中国好声音的导师,还是会帮年轻歌手改歌词、编曲,说“我只是不想让好音乐被埋没”。乌拉多恩呢,明明可以靠乌兰巴托的夜吃一辈子老本,可她偏要继续写新的歌,去草原上采风,去听老人讲故事,说“我不停,歌就不会停”。

说到底,娱乐圈的关系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,从来不是那些炒作的CP,也不是塑料的同行情,而是像乌拉多恩和刘欢这样——隔着年龄、隔着名气,却因为对音乐同样的热爱和同样的较真,生出一种“我懂你,你也懂我”的默契。

那么问题来了:当两个把音乐当命的人相遇,他们究竟是在互相“照亮”,还是在提醒彼此——别忘了最初为什么出发呢?或许,答案就藏在乌拉多恩下一首歌的旋律里,也藏在刘欢那句“难得”的赞叹里吧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