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为什么说中国新歌声第一季,刘欢和那英的“相爱相杀”才是最懂观众的导师组合?

2016年的夏天,中国新歌声第一季悄然开播,谁能想到,这档后来改名为中国好声音的节目,会因为两把“导师椅子”上的人,成为很多人心中的“白月光”。一个是戴着黑框眼镜、说话永远不疾不徐的“音乐教父”刘欢,一个是叉着腰、张口就是“我要你”的“那英”——这俩人站在台上,怎么看都不像能“和平共处”的样子,可偏偏就是他们,把节目变成了“神仙打架”的舞台,也让观众记住了“佛系指导”和“犀利点评”最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
中国新歌声刘欢那英

你敢信?一个“慢半拍”,一个“急性子”,却是最懂音乐的“黄金搭档”

先说说刘欢。在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,他从来不是“抢人”最积极的那个。别人都在拍按钮、喊“我想要”,他往往抱着胳膊静静听,等选手唱完了,才慢悠悠推下眼镜,说一句“我觉得你这个音准还有提升空间”,或者“这首歌的情感,你还没完全释放出来”。刚开始不少观众吐槽:“刘欢老师是不是太客气了?”可后来才发现,他的“慢”不是没主见,而是太有主见——他听的是音乐的本质:是音色的层次,是情感的逻辑,是选手对歌曲的“消化”程度。有个学员唱了一首英文歌,技巧炫得评委眼花缭乱,刘欢却直接摇头:“你光顾着炫技,歌词里那个女孩子的心疼,你唱出来了吗?”一句话让选手当场愣住,后来复盘时才说:“刘欢老师点的是根儿,不是花。”

中国新歌声刘欢那英

再看那英。她完全是另一极。别的选手开口三秒,她的椅子可能就转过来了,胳膊往桌上一拍,嗓门能穿透演播厅:“我要你!必须来我组!”可别觉得她这是“冲动”,她的“急”是因为太懂舞台。搞了三十年流行音乐,她自己就是从酒吧唱到体育馆的“天后”,知道什么样的声音在舞台上能“扎”进观众心里,什么样的改编能让老歌焕发新生。有个学员选了一首很冷门的民谣,那英听完直接拍案:“这歌我听过!但你要把它唱成能让人跟着晃的流行歌,我教你!”后来那组学员在她的改编下,直接成了当季的“爆款”。

这两个人,一个像“熬汤的老中医”,讲究文火慢炖、把味儿熬进去;一个像“爆炒的大厨”,讲究火候猛、香味爆出来。按理说该是“八字不合”,可偏偏在节目中,他们成了最懂彼此的“冤家”。

抢人时的“唇枪舌战”,其实是把专业掰开揉碎了给你看

最精彩的,永远是“抢人环节”。别的导师可能是“礼貌性争夺”,刘欢和那英常常能为了一个学员“吵”起来。记得有个叫张磊的选手,唱南山南的时候,声音里有种特别沉的“故事感”。刘欢听完第一句就推椅子,那英紧跟其后,两人当场“杠”上了。

“张磊这声音,得给他时间沉淀,我擅长的是做有深度的专辑。”刘欢慢悠悠地说,手指在桌上敲着节拍。

那英一听就不乐意了:“深度谁不会?我这组是舞台!他那声音往我这一站,观众直接就得起鸡皮疙瘩!”说着还站起来,指着舞台方向比划,“你看看他那个眼神,不开口就赢了!”

最后张磊选了那英,后来采访他说:“其实两边说的都对,但那姐说的‘舞台’,是我当时最缺的——我会讲故事,可不知道怎么把故事唱进一万人的耳朵里。”

你看,这不是单纯的“抢人”,是两种音乐理念的碰撞。刘欢要的是“音乐的长远价值”,那英要的是“舞台的即时效果”。可奇妙的是,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理念,其实是互补的。刘欢让选手知道“为什么这么唱”,那英教他们“怎么让观众这么唱”。

私下里的“互相补台”,比镜头前更让人动容

节目播出的镜头,多是他们在“斗嘴”,可真正让人记住的,是那些私下里的默契。有次后台彩排,一个学员因为紧张跑调,刘欢没说什么,悄悄走过去,把自己的谱子递过去,指着和弦说:“这里别想太多,跟着我拍子走。”那英在旁边看见了,故意喊一嗓子:“刘欢老师偏心!你怎么不给我组选手看谱子!”可转头就跑到学员身边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别紧张,刚才跑调是灯光太晃,待会儿咱们往上唱点,底气足点!”

还有总决赛那晚,票数胶着,那英组的学员最后输了一点点,她眼圈都红了,坐在后台不说话。刘欢端着杯温水走过去,递给她,说:“你看我组那些人,唱完我自己都后悔,早该让他们学你组的‘舞台感染力’。”那英抬头瞪他一眼,可嘴角却往上翘了:“知道厉害了吧?下回还跟我抢不抢人?”

这种“外冷内热”的相处,没有客套,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让人信服。他们不是“完美导师”,是两个真性子的音乐人,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:音乐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“懂不懂”和“用不用心”。

为什么十年过去,我们依然想念刘欢和那英的新歌声?

后来中国新歌声改了导师阵容,换了赛制,可再也没人能复制刘欢和那英的“化学反应”。不是因为他们是大牌,而是因为他们太“真”——真到愿意为了一个学员的音乐理念争论,真到把自己几十年的“看家本领”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别人,真到让观众觉得:他们不是在“表演导师”,是在做音乐。

现在的综艺里,“导师”们越来越会说话,说一套一套的“人话”,却越来越不说“真话”。可刘欢和那英不一样,他们敢说“你这不行”,也敢说“这比上次强多了”;他们会在学员唱得好时激动得站起来鼓掌,也会在学员跑偏时板起脸批评。因为他们知道,观众看的不是“明星光环”,是“专业”,是“真诚”,是两个真正懂音乐的人,为了把音乐做好而迸发出的火花。

十年后再回看中国新歌声第一季,或许我们会记住那些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歌声,但更忘不了的,是刘欢推眼镜时慢悠悠的语气,是那英叉腰时响亮的“我要你”,是他们在抢人时的“面红耳赤”,也是互相补台时的会心一笑。那大概就是最珍贵的“内容价值”——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,而是能让人记住的、关于音乐和真诚的故事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