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在中国新歌声真的“打脸”了自己的音乐理念吗?那些被镜头忽略的细节,藏着他最较真的温柔

2016年的夏天,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,刘欢坐在导师椅里,万年不变的灰色短发,手里总攥着那支用了多年的笔,话筒调得永远比其他导师低半格。那时候观众总说他“端着”——别人抢学员时笑得亲热,他却皱着眉听歌,偶尔扶一下眼镜,像在解剖一首歌的五脏六腑。直到有次他转身后,对着镜头轻轻说:“这首歌我听见了‘人’字,比技巧动人多了。”场外炸了锅:“这不是刘欢啊!他不是最讲究技术流的吗?怎么突然感性了?”

中国新歌声刘欢打脸不

可若真翻翻刘欢的音乐履历,会发现这哪是“打脸”,不过是他藏得更深的一面罢了。

“我不是来选技术选手的,是来找‘故事’的”

中国新歌声刘欢打脸不

那会儿总有人拿着“学院派”的标签框他——毕竟他是好汉歌的创作者,是甄嬛传配乐的操刀人,是在国际舞台上用美声唱摇滚的音乐家。所以当第一期有个学员抱着吉他唱了首节奏欢快的民谣,刘欢没转身,观众席就嘀咕:“看吧,刘欢觉得简单了。”

直到第二期,一个叫徐歌阳的女孩上台,选了张惠妹的听海,却改得几乎听不清原旋律,带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嘶哑。当时其他三把导师椅早早转了,刘欢却皱着眉,手指在转椅上敲了又敲,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他才慢慢转身,话筒拿得离嘴很远,像怕惊扰了什么。

中国新歌声刘欢打脸不

“你知道你刚才唱的是什么吗?”他没先夸,也没先批,而是问,“你是在唱一个压抑了很久的人,突然站在海边,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样子。技巧上有很多瑕疵,可我要是没转身,就听不见这个‘人’了。”

后来后台采访,记者问他:“之前不是说喜欢音准和编曲严谨的选手吗?她跑调那么严重,你怎么选了?”刘欢笑了笑,从口袋里摸出那支旧钢笔,转了转:“我带好汉歌上春晚时,没人觉得它‘严谨’,可那么多人跟着吼,因为那是咱老百姓心里的一口气。音乐这东西,要是没了‘人气’,再准也是个空壳子。”

原来他不是不爱技术,只是觉得技术是“地基”,但真正能让人记住一栋房子的,是住在里面的那个“人”。

“有人说我‘朝三暮四’,其实我是在等‘敢跑调的人’”

节目中期有个争议特别大:有个学员唱了首周杰伦的经典,改编得几乎面目全非,节奏改得慢悠悠,还加了段戏腔。那期转椅声是全场最响的,唯独刘欢没动。不少网友骂他“双标”——之前夸别人“真诚”,这次怎么就不转身了?

结果第二轮battle,那学员非要再试一次,选了首看似“土味”的山歌,却用颤音把一段离别唱得像个老人的独白。这次刘欢在第二个小节就转了,甚至激动地拍了下桌子:“就是这个劲儿!你之前太想‘讨好’,这次终于把你自己‘漏’出来了!”

事后有学员私下问他:“导师,我上次改那首歌,您不是说‘保留原味’重要吗?怎么今天她改得这么‘野’,您反而夸?”刘欢正在喝水,听了这话差点呛到,摆摆手:“你只看到了‘改没改’,我看到的是‘她心里有没有东西’。上次她唱周杰伦,是在唱‘周杰伦多厉害’;这次她唱山歌,是在唱‘我的家乡和我小时候’。我要是选前者,是选了个‘模仿者’;选后者,才是选了个‘唱歌的人’啊。”

这话后来被传出去,有人说他“变来变去”,可细想谁敢说这不是一种“真”?他不是在摇摆,而是在坚持一个最简单的标准:别让技巧盖过了真心。

“你们觉得我‘高冷’,其实我只是怕说错话”

其实刘欢在节目里最常被诟病的,是他“惜字如词”。别的导师点评,总能说出一串金句,他却常常坐在那儿,沉默半天,蹦出一句“唱得挺好”,然后就没下文了。有次学员现场问他:“导师,您觉得我哪里还需要改进?”他想了三分钟,才说:“……下次能别看我的时候眼睛那么亮吗?我有点紧张。”全场都笑了,可后来的花絮里,学员说:“刘欢老师私下会给我们录示范,连换气都标好了,只是他不喜欢说漂亮话,觉得‘听着好’比‘说得好’重要。”

总决赛那晚,有个学员紧张得手都在抖,唱到一半忘了词。全场都屏住了呼吸,刘欢却突然走上台,递给他一瓶水,说:“没事,我当年在台上也忘过,你就当下面坐着的是你的朋友,想怎么唱就怎么唱。”后来学员没拿冠军,哭得止不住,刘欢拍着他的背说:“你记住,今天坐在这里的每个人,以后都能有自己的舞台。音乐不是比赛,是场漫长的马拉松。”

那一刻突然懂了,为什么有人说刘欢“打脸”——因为他从不让我们看到他的“标准”,只让我们看到他对“音乐”和“人”的尊重。他不是在选“冠军学员”,是在找能一起把音乐“活下去”的人。

后来再回看中国新歌声那季,突然明白所谓“打脸”,不过是我们用“人设”去定义了一个活生生的人。刘欢从没变过,他还是那个会说“音乐是灵魂的镜子”的音乐家,只是这面镜子,有时候映照的是技巧,有时候是真心,有时候,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找的、那个最真实的自己。

毕竟,真正的好声音,从来不怕被说“打脸”,怕的是没人认真听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