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台化妆间的门被轻轻推开时,刘欢正低头调整麦克风的高度,周杰伦抱着一瓶矿泉水站在门口,手里还捏着学员的改编谱子。“刘老师,我这组学员的编曲,您觉得哪里需要改吗?”他问得随意,眼睛却亮着光。这是2016年中国新歌声录制时,被摄像机没拍下的瞬间——后来在花絮里流出时,评论区炸了:“原来私下他俩这么熟?”“不是说好了‘互怼’的剧本吗?”
很多人提起这对导师,总先想起节目里那些“名场面”:周杰伦笑嘻嘻说“刘老师您这组学员太‘学院派’,听不懂”,刘欢托着眼镜回怼“小公举你那组全是情情爱爱,能不能来点新鲜的”;或者抢学员时,周杰伦直接对着镜头比“嘘”,刘欢慢悠悠来一句“我觉得,音乐还是要讲究点‘规矩’”。观众看得乐,说这是“天王与教父的互怼”,是“节目组的炒作噱头”。但那些真正懂音乐的人,却在这些“互怼”里,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。
“他不是在挑‘流量”,是在挑“传承”
刘欢在节目里有个习惯:学员唱完,他很少先评唱功,总是先问“你为什么要选这首歌?”“你编曲里的这个转音,是想表达什么?”有位民谣学员唱了一首原创,讲山里孩子上学的事,唱到一半自己哭了。刘欢没急着递纸巾,反而把椅子转过去,对着观众说:“你们听,这首歌的旋律很简单,但每句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。现在很多年轻人写歌,总想着怎么‘炸’,怎么‘火’,可音乐的本心呢?”
轮到周杰伦点评时,他突然说:“刘老师刚才说的,我一直记着。我前几年也犯这毛病,写歌拼命加炫技的元素,后来才发现,好的歌就像我小时候妈妈煮的粥,不用放太多料,但喝了暖。”后台导播都愣了——这俩人前一秒还在“拌嘴”,下一秒突然“同频”了?后来才知道,周杰伦早就跟刘欢通过电话,他说:“我想让学员知道,音乐不只是‘hit song’,更是‘heart song’。”
“互怼”是假的,“较真”才是真的
有次盲选,一位摇滚学员改编了周杰伦的双截棍,加入了京剧念白。刘欢转身时直接按了“停止键”,说:“你这个改编,形式大于内容。京剧和摇滚不是不能结合,但你得想清楚,究竟是‘为结合而结合’,还是真的有故事要讲?”学员当场懵了,周杰伦在旁边笑:“刘老师今天‘上头’了哈,但他说的对,你回去再想想,你的京剧念白,到底是从哪里来的。”
节目播出后,有人骂刘欢“太严格”“打击学员自信”,周杰伦却在微博发了一条长文:“刘老师不是我说的‘老古董’,他是那种会为了一个和弦等你半小时的人。我带学员时可能还会说‘差不多就行’,但刘老师不行——他知道,音乐容不得‘差不多’。”后来才知道,那位摇滚学员回去改了三天,把京剧念白换成了自己爷爷的戏词片段,第二期再唱时,刘欢第一个转身,鼓了三分钟掌。
最“跨界”的师徒,却做着最“本质”的事
很多人没注意到,中国新歌声那季,刘欢带的学员里,有好几位是美声或民谣出身的“小众”歌手,周杰伦的战队里却总有几个唱R&B的“新人”。有人问他:“刘老师带的是‘学院派’,你带的是‘潮流派’,你们不怕学员风格太‘割裂’吗?”
当时刘欢正好在旁边,他接了一句:“小公忘你没听过我和费玉合唱的千里之外吧?美声和流行,不冲突。我只想让他们知道,音乐没有‘高低’,只有‘真假’;我只想让他们以后写歌时,别只想着怎么红,想想怎么‘不骗人’。”周杰伦突然笑起来,戳了他一下:“您这话说的,好像我以前就老骗人似的。”
后来节目结束,学员们搞了一场“毕业演唱会”,周杰伦和刘欢合唱了一首蜗牛。刘欢用低沉的嗓音唱“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”,周杰伦接着唱“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”,台下的学员们举着灯牌,突然发现:这对“互怼”的导师,其实一直在做同一件事——让那些真正热爱音乐的孩子,别被流量裹挟,别被浮躁打败。
有人说,中国新歌声里刘欢和周杰伦的“CP感”,是节目组刻意设计的“人设”。但只要看过那些台下的瞬间,听过他们点评时眼里的光,就会明白:真正的音乐人,从不需要靠“人设”来立住。他们较真,是对音乐负责;他们“互怼”,是对彼此的尊重——就像周杰伦说的:“我和刘老师,就像两块不同的拼图,各自有棱角,但拼在一起,刚好能拼出音乐的完整样子。”
所以,下次再看到“刘欢周杰伦互怼”的热搜,不妨问问自己:这世上,还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,在流量洪流里,守着那些看似“不合时宜”的较真?又还有多少音乐人,愿意像他们一样,把“传承”这两个字,扛在肩上,也刻在心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