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2017年的夏天,谁让中国新歌声2的舞台既有烟火气又有艺术味儿,那必须得提刘欢和他带的弟子扎西平措。这档综艺当时正处在选秀综艺的“转型期” —— 一边是中国有嘻哈掀起的新潮流,一边是传统音乐综艺需要“破圈”的压力,而刘欢作为首次加盟导师的音乐教父,不仅用“刘式幽默”圈粉无数,更亲手把一个带着藏腔摇滚味的学员送上了冠军宝座。很多人至今还在琢磨:扎西平措的夺冠,到底是意外还是必然?刘欢作为导师,到底给这个舞台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“化学反应”?
01. 刘欢的导师首秀:不做“流量咖”,只当“音乐翻译官”
其实刚官宣刘欢加盟中国新歌声2时,不少网友都捏着一把汗。要知道,彼时的综艺市场,导师要么是“段子手”要么是“话题王”,而刘欢—— 这位在音乐界封神的人物,给大众的印象总是“严肃”“高冷”,甚至有人担心他“水土不服”:他能和年轻学员玩到一起吗?能接住综艺的梗吗?
结果第一期节目播出,刘欢就用实力打了所有人的脸。当其他导师忙着“抢人”“battle”时,他却在沙发上一边扒拉头发一边认真听学员唱歌,点评时从不堆砌术语,反而像个邻家前辈,用最接地气的话点出问题。比如有个学员唱流行民谣,刘欢没直接说“技巧好”或“情感不到位”,而是笑着问:“你这歌想讲个啥故事?你自己信吗?”一句话让学员愣住,也让观众突然明白:他关心的不是“唱得多标准”,而是“人是不是在唱歌里”。
这种“去标签化”的点评风格,贯穿了整个赛季。记得有个学员唱摇滚,音域宽但气息乱,那英直性子地说“太吵了”,庾澄嘉调侃“你这是在拆麦克风”,刘欢却接过话头:“摇滚不光是吼,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。你试试把力气从嗓子眼儿沉到丹田,让每个字都像小锤子,砸在人心坎上。”说完还亲自示范了一段,改编的既有摇滚的爆发力,又有民歌的叙事感,台下学员眼睛都亮了—— 这哪是导师点评?分明是“音乐翻译官”把专业术语拆解成了你能听懂的人话。
02. 扎西平措的冠军路:从“民族唱法”到“摇滚藏腔”,刘欢到底改了什么?
提到刘欢带的学员,绕不开扎西平措。这个戴着黑框眼镜、说话慢悠悠的藏族男孩,初登舞台时唱的是一面湖水,空灵的藏腔像高原的风,直接让刘欢拍案:“你这声音是老天爷赏饭吃!”但问题也随之而来:怎么把他独特的民族音色和流行音乐结合?如果只唱“民谣版”扎西平措,很难在竞技综艺中突围;如果改成“电音摇滚”,又会失去本真。
这是刘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,也是扎西平夺冠的“生死关卡”。后来节目里揭秘,刘欢为了扎西平的选歌,熬了好几个通宵翻民歌资料,甚至给他布置“课后作业”:“去拉萨八廓街转转,听听阿妈们怎么唱劳动号子,看看牧民怎么对山歌,把那些‘没谱’的声音记在心里。”果然,当扎西平在第二次补位赛上唱出鸟人时,所有人都被惊艳了—— 藏腔的颤音依旧保留,却融入了布鲁斯的节奏感,尾声处突然爆发的摇滚高音,像雪山崩塌一样炸裂舞台。
但真正让扎西平“稳住”的,是刘欢对他“心理建设”的用心。记得有一次淘汰赛前夕,扎西平因为担心“风格太独特”会被淘汰,躲在后台偷偷掉眼泪。刘欢没讲什么大道理,只是递给他一瓶可乐,慢悠悠地说:“你知道为啥草原上的马跑得快吗?因为缰绳松,让它按自己的蹄子节奏跑。唱歌也一样,你心里有啥就唱啥,信自己比信观众重要。”这话扎西平记了一辈子,决赛唱的唯一,没飙高音没炫技巧,就抱着马头琴用藏腔唱家乡的雪山,最后结果出来,刘欢在台下笑得像个孩子,比学员还激动。
03. “冠军导师”的含金量:不是“光环”是“实锤”,刘欢到底改变了什么?
其实中国新歌声2不是第一次有导师带出冠军,但为什么刘欢被称为“冠军导师”?区别在于,他带的冠军从不靠“人设”或“流量”,而是实打实的音乐实力。扎西平夺冠那晚,社交媒体上有人说“他运气好”,翻翻后台投票数据才知道:决赛当晚,扎西平的“专业评审票”和“大众评审票”几乎持平,其中不乏音乐圈前辈实名点赞—— 比如作曲家徐沛东就说:“刘欢没教他怎么‘讨好观众’,教他怎么‘做自己’,这在现在的综艺里太珍贵了。”
更重要的是,刘欢的存在,让中国新歌声2的“专业度”有了质的提升。别的导师可能在选曲时会考虑“市场接受度”,刘欢却总在问:“这个歌对学员有意义吗?能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吗?”有个学员想唱泡沫,刘欢直接拦住:“这歌编曲太‘网红’,你换首带我到山顶,我给你重新编,把藏戏的唱腔加进去,保证比泡沫记得住。”后来这版的带我到山顶真的火了,现在翻唱最多的,反而是刘欢改编后的版本。
这大概就是刘欢作为“冠军导师”的底气:他不是在选“潜在的冠军选手”,而是在找“能和自己聊音乐的同路人”。扎西平夺冠后采访说:“刘欢老师从没跟我说‘你要拿冠军’,他总说‘你要让你唱的每个字,都带着你的故事’。”这话说完,屏幕前的我突然明白:真正的冠军从来不是“赢在技巧”,而是“赢在真实”。
写在最后:当选秀综艺褪去流量外衣,什么才是“好音乐”的答案?
如今再回看中国新歌声2的舞台,刘欢和扎西平的组合依然让人唏嘘。那时候的选秀综艺还没被“剧本”和“资本”完全绑架,导师们是真的在“选音乐”,观众是真的在“听歌声”。扎西平的夺冠,与其说是刘欢“带”出来的,不如说是他用专业和耐心,让一个“不被市场定义的歌手”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刘欢曾在节目里说:“音乐这东西,没有标准答案,只要你敢唱,有人听,那就是好音乐。”现在这句话听起来,更像是对当下综艺市场的一记警钟—— 当流量为王、人设当道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该回头看看:音乐的初心,到底是“制造话题”,还是“触动人心”?
或许,刘欢和扎西平的故事,早就给了我们答案。